通!

2020-03-24 16:38   新华社  

复工复产,人员“复位”是关键。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恢复,如何在精准防控前提下加速推动人员有序返岗,考验着各级政府应对复杂局面的治理能力。

利用大数据、移动互联技术进行数字化防控疫情管理,用健康码分类指导人员出行,是各地纷纷推出的便民举措,但怎样便捷有效地以全国一盘棋思维为指导,用好这个“码”,还需要进一步统筹协调。

健康码始创于浙江,市民通过线上申报,完成健康信息登记后,经后台审核生成属于个人的二维码。健康码实施“绿、红、黄”三色码动态管理。显示绿码者,亮码通行;显示红码者和黄码者,需要自我隔离并健康打卡,满足条件后将转为绿码。

这个创新性举措,在一定区域内打通了人员流动的“瓶颈”,为复工复产提供了便利条件。北京健康宝、上海“随申码”、重庆“渝康码”、天津“健康码”、西安“一码通”、“秦皇岛健康认证码”……很快诸多省份和城市陆续推出了自己的健康码应用。

健康码大大提高了疫情防控中信息核查的效率,但群“码”并起产生了本地只认本地“码”的新问题。低风险地区持有“绿码”的人,通过相对独立、密闭的交通方式返岗,却被要求重新申领抵达地的“码”,这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给群众、企业带来了无端困扰,浪费了社会资源,也不利于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

复工复产是一个链条,哪一个环节卡壳,链条都可能运转不畅,最终影响全局,而扩大健康码的适用范围,则关系着能否顺利打通复工复产“最后一公里”。所幸很多地方看到了这个问题。近日,长三角三省一市建立了长三角健康码互认通用机制,浙江与海南、河南、四川、湖南等地签署“健康码” 互认合作协议,京津冀也在积极推动“健康码”互通互认。

互认健康证明,本质上是用大数据互通减少“重复劳动”,是打通复工复产“最后一公里”的务实有效措施。但靠各个地方去推动互认协议,难度极大,操作性不强。

因此,有必要在“机制相通、规则互认、数据共享”原则下,加速整合各地大数据资源,推出全国适用的健康码。这样既能推动健康人群迅速“复位”,促进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快速恢复,又能避免重复研发带来的资源浪费,还能充分利用全国层面的大数据进行更精准的分析,从而更精准认定持有人的出行轨迹和健康状况。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https://img.cjyun.org.cn/a/10092/202003/901a4b556da8d89f7366ef5db79e4b4c.jpeg
{"appId":"wxa3f2130b58c1cccd","nonceStr":"TifWNXf1BgPTfayl","timestamp":1745442843,"signature":"a05f2f4a7e8c7f8a4eb483ff01ad2d4c669e563c","link":"http:\/\/m.hbyidu.com.cn\/p\/18563.html","desc":"\u4e92\u8ba4\u5065\u5eb7\u8bc1\u660e\uff0c\u672c\u8d28\u4e0a\u662f\u7528\u5927\u6570\u636e\u4e92\u901a\u51cf\u5c11\u201c\u91cd\u590d\u52b3\u52a8\u201d\uff0c\u662f\u6253\u901a\u590d\u5de5\u590d\u4ea7\u201c\u6700\u540e\u4e00\u516c\u91cc\u201d\u7684\u52a1\u5b9e\u6709\u6548\u63aa\u65bd","title":"\u901a\uff01","imgUrl":"https:\/\/img.cjyun.org.cn\/a\/thumb\/10092\/202302\/8ba5c45887b69fb951acda1dfc539f73.png!w300_h300.png","de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