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机制 强保障 重激励 激活宜都乡村振兴“基层细胞”

2020-04-08 11:54  

云上宜都讯(通讯员 廖贤才 辛丙元)农村富不富,全靠党支部;集体强不强,就看领头羊。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执政“终端”,村干部就是这个村的“主心骨”。近年来,市财政部门致力调体制、建机制,强化“终端”后勤保障,激发村级“主心骨”干事创业热情。

顶层发力,搭建“粮草先行”的保障机制

完善体制调标准。坚持从财政体制上“开好前门”,兜牢村级支出保障。2019年,将村干部养老保险补贴、大学生村官医疗保险补贴、退职村干部基本生活补贴和农村网格员经费,合计1210万元支出全额由市财政承担。将村干部报酬市级转移支付由人年平1.5万元提高到3.5万元,人均增长2.3倍。村平经费由17万元提高到33万元,社平经费由15万元提高到25万元。仅此一项,全市每年新增支出2214万元,2019年达到4693万元,增幅高达90%。并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小步快走”的思路,建立每三年调整一次的正常增长机制。

建章立制定规矩。坚持财力向基层倾斜的保障导向,把提高村干部待遇和保障水平作为固本强基的重要举措来抓。针对全市村干部报酬待遇发放形式不尽规范、考核内容不尽统一、保障水平不尽平衡的实际,主动会同组织部门联合拟定《宜都市村干部报酬待遇考核发放指导意见》,将村干部报酬的发放方式、时间和标准予以规范,把考核主体、程序和内容予以明确,并要求每月、每季、年终时都有兑现时限和基本标准作保障,使《指导意见》有效管用、简便易行。

划分级次明底线。建立以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和相关补助为主、乡镇财政体制补助为辅的保障机制,实施“市级出大头、乡镇保兜底、村级作补充”的三级保障措施,杜绝上进下退,防止明增暗降,从而推动村干部“三有”措施落实落地。“干有酬”,要求财政所对村干部每月预发报酬不得低于2000元/人,对村干部季度平均绩效报酬不得低于1500元/人,全年绩效报酬不得低于10000元/人;交通和通讯补助按村干部岗位及工作范围确定标准。“退有养”,村干部养老保险、大学生村官医疗保险由市财政据实补贴。“进有路”,对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制定倾斜政策优先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为乡镇事业编制人员;择优选拔村“两委”正职进入乡镇领导班子;每年对优秀的村干部予以表彰,对获国家、省、市级综合性表彰的优秀村干部相应增加奖补资金。

传导压力,构建“硬核管理”的考核机制

明晰考核主体。强化主体责任,明确各乡镇为考核主体,同时,由乡镇建立村干部工作考核及报酬兑现办法并负责组织考核。强化考核纪律,市镇两级各部门、各单位均不得针对个人、具体岗位或某专项工作单独设置业务考核。强化归口管理,财政调拨村级转移支付资金只认定市委组织部的核定数据,既防止了多头考核和重复考核,又为基层减压减负。

规范考核程序。考核至上而下,先由村级自评,后经乡镇考核。乡镇一把尺子,由乡镇依据考核方案对各村逐一进考核,形成考核结果,以村为单位计算村干部报酬总额并核算到人,报经村民代表会讨论通过和乡镇审定后执行,杜绝吃“大锅饭”现象发生。

统一考核内容。乡镇制定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办法,合理设置分值权重,根据不同岗位量化考核侧重,既有考核共性,又含考核个性,从而有效防止考核“一锅煮”。各村制定“村干部岗位量化考核方案”,报乡镇审核备案。这种严格统一的考核机制让村干部感受到不干事没位子,干不好丢位子,关键还要少票子,提高了年度考核的“含金量”。

多方聚力,共建“正向引导”的激励机制

研制强化保障的“定心丸”,让村干部有“干头”。财政部门通过下沉村组调研,掌握到村干部报酬待遇偏低、保障不尽平衡等实情,及时研究出台《宜都市村干部报酬待遇考核发放指导意见》,让村干部同国家公职人员一样,月月有拿的、季季有评的、年终还有奖励的。即使是村级后备干部,在确保规定工作报酬和补助的同时,也同等享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补贴政策,这种责、权、利相一致,绩、奖、惩相统一的村干部收入保障机制,让村干部感悟工作有实惠,付出有价值。

注入正向激励的“催化剂”,让村干部有“奔头”。强化政治待遇,积极推选优秀村干部当选各级党代表和人大代表,让他们享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和施展才华的舞台。建立村级后备干部和大学生村官优先考录通道,把工作成绩突出、政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群众公认好的“村官”选拔到行政事业单位岗位上来。及时兑现“五强书记”等奖励,激发他们创先争优热情。全力为村干部提供“充电补能”后勤保障,每年将培训经费作为财政硬性预算指标下达。以人文关心关爱方式,开启村干部的“政治天窗”,营造“拴心留人”的干事氛围。

搭起乡村振兴的“练兵场”,让村干部有“劲头”。着力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宜都最靓丽的名片之一,自2016年起,近五年共27个村跻身全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行列,累计争取上级专项资金7890万元,整合其他财政资金15085万元投入到试点村建设上,大溪、青林寺、大战坡、龙潭河、架锅山等村相继入选全省典型示范村,弭水桥、吕家坳等成为名扬荆楚的特色村寨。着力营造农村发展环境,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全国品牌农业示范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中国茶业百强县、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一批“国字号”、“省字头”的荣誉接踵而至,无不彰显出村干部的努力与付出。着力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代农业篷勃兴起,精品果园、高效茶园、生态观光园等现代农业遍地开花,既为村干部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又为村民们开辟出新的致富通道。

责编:喻姣阳

审核:党艳秋

投稿邮箱:yiduweb@126.com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