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时节,“宜昌风物志”栏目走进宜都王家畈镇,探访古水坪大风口。(部分素材由宜都市融媒体中心提供)
监制:余正华
策划:曹霓 、闻玉强
摄制:皮雪静、宋劲松、王明远
出镜:杨晓婉
春分时节,“宜昌风物志”栏目走进宜都王家畈镇踏春寻景。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闻玉强 通讯员朱灿义、陈清华、王弯)草长莺飞,花满枝头,伴随着春风渐暖,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春分。
春分时节,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等。此时,昼夜均而寒暑平,春山苍苍,春水漾漾,万紫千红,处处芬芳,大自然变得流光溢彩,芳醇而美好。
宜都市王家畈镇古水坪村大风口。
春分至,万物生,一切欣欣然。曾有茶谚说:惊蛰过,茶脱壳;春分茶冒尖,清明茶开园。今天,“宜昌风物志”栏目走进宜都市王家畈镇古水坪村大风口踏春寻景,去品一品春天的第一杯香茗。
宜都市王家畈镇古水坪村古井。
据传,古水坪因村内一口古井而得名。全村地处山区,平均海拔600多米,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无霜期为270天,自然生态条件非常适宜茶树生长,是宜都市的优质茶叶产区。
古水坪村大风口生态茶园。
茶叶是古水坪村的当家产业,全村茶园面积5000多亩,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宜人的自然风光,“宜都最美观光茶园”因此得名。全村共有茶叶专业合作社2家,茶叶初制加工厂10家,年产干毛茶800吨左右。
大风口山路十八弯。
气候资源、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并在农业气象服务的加持下,孕育出品质上乘的好茶。早在1995年,该村创制“清江白毫”样茶就获得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
宜红茶叶公园。
问茶古水坪,寻仙大风口。沿着山间小路拾级而上,我们来到古水坪村大风口生态茶园,春分前后,茶树萌动吐绿,梢芽鲜嫩肥硕,正是春茶上市关键期。
天气适宜,茶农们早早进山,抢鲜采摘“贵如金”的第一捧明前新茶。人们常说“茶叶是个时辰草,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采访得知,一位娴熟的茶农每天能够采摘三四斤芽头,差不多可以炒出一斤干茶,因为产量有限,价格自然不菲。
茶山采茶。
大风口位于宜都市南部边陲,因常年风大而闻名。通过无人机从空中俯瞰,只见两座山峰在此相连,形成一道狭窄的垭口,垭口一侧就是悬崖峭壁。受周围山势的影响,气流运行复杂并在此交汇变换,故形成大风,早晚尤甚,风口处迎风而立,身材瘦小者甚至有点站不稳。
优越的气候资源、生态环境,孕育出品质上乘的好茶。
这里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雨量充沛,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宜人的自然风光,使之有“小神农架”之美誉,村民种茶制茶历史悠久,素有“宜都茶谷”之称。
大风口出好茶。
大风口又地处宜都、五峰、松滋三县交界,扼守交通要冲,是江汉平原进入鄂西山区的重要孔道,这里不仅是茶产区,历史上还是鹤峰、五峰等武陵山地区茶叶北销和外运长江码头的重要关口之一,是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
暖阳正好,春意盎然。53岁的炒茶师傅杨英德正在手工制茶,茶青在他的手中起舞,片片飞起,又片片落下。茶青与手掌的柔度和铁锅的温度不停地融合、分开,再融合、再分开,如此往复……
杨英德师傅手工炒茶。
炒茶是个功夫活,虽然现在茶叶加工机械化程度已经很高,但老茶工们仍然愿意坚守着手工炒茶的传统。在他们看来,手工精制中,茶叶丰富的内含物质和营养价值得以保留,而且口感鲜甜、回甘强烈。
品尝春天第一杯香茗。
一片片鲜叶被摊晒、杀青、揉捻、干燥,最终落入热水中,改变了水的味道,就成了这盏清酽澄澈的绿茶。如果经过萎凋、发酵的淬炼,则蝶变为醇厚馥郁的红茶。一红一绿,皆是自然的馈赠、幸福的滋味。
大风口驿站。
依托大风口生态茶园和古茶道历史文化遗迹,古水坪村农旅、茶旅、文旅融合玩出新花样,乡村振兴驶上快车道。
云上茶乡。
【编者按】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承载着山川日月所孕育与映射的地域人文、农事民俗与物候物产。
四时之序,周而复始,万物枯荣,天地之美, 一方水土育一方物产。荆楚网宜昌编辑部联合宜昌市气象局跟随节气的脚步,踏访山乡园田、河川湖泽,俯仰地域灵秀,溯源道地风物,探访气候生态好产品,隆重推出“宜昌风物志”融媒体系列报道,解密宜昌特色农产品背后独特的“气候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