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融媒讯(通讯员 牟俊)近日,湖北省海智(离岸创新)宜都高新区工作站正式获批,成为宜昌首个获批的海智(离岸创新)工作站。
自2019年获批建设中国科协“海智计划”湖北(宜昌)基地宜都工作站以来,依托海外和归国留学人员青年科技人才优势,宜都市已初步探索出一条通过实施离岸创新创业引领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投资促进新动能不断升腾。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在外研发、本地生产”的离岸理念,宜都市依托全省丰富的科教资源,密切与省新侨会等归国留学科技人才集聚平台的合作,通过举办“汇聚侨力·才聚宜都”系列双招双引活动,武汉尚赛光电新型光电显示半导体材料生产基地项目落户宜都化工园。该项目成功签约既是该市打造离岸创新创业的首个标志性落地成果,也为推动全市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千亿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技合作新平台持续涌现。宜都市联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申报的“宜都市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产业前沿决策咨询智库建设”项目,成功入选2019中国科协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项目,成为当年全国仅有的12项课题入选同类子项目之一,为全市装备制造支柱产业提供有效智力支持。在做实做优国内科技合作同时,宜都积极搭建国际科技合作新平台,建言献策促成“华创会”“碳达峰碳中和高端峰会”——海智助力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专场会议,多名院士专家为湖北实现“双碳”愿景和绿色发展、绿色崛起目标提出咨询意见,形成助力我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进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建议书。
对外开放新通道逐步拓展。在省、市科协指导支持下,宜都市成功举办“海智专家荆楚行”中德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推介活动,5名海智专家分别与宜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德国萨克森州经济促进会中国(湖北/武汉)联络处与宜都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围绕投资、教育科技、文化三大板块,搭建引资引智、产学研合作的对外开放新通道,在推动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加快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和世界级宜昌建设的生动实践中贡献科技力量,展现宜都担当。
通过深入实施中国科协“海智计划”,截至目前,宜都市已与省新侨会等5个海外留学归国团体开展投资促进合作,落地10亿元投资项目1个,促成10余位海智专家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100余位海智专家及项目数据库,形成高质量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产业前沿决策报告1份,与德英法意、南非等多个国家驻华领事馆、驻华经贸机构、地区建立国际科技合作联系,参与组织线上线下国际技术交流活动、科技成果转化路演、知识产权运营活动等10余场次。
今后,宜都市还将持续加强与海外科技组织和海智专家联系,着眼地方科技创新和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打造县域经济“离岸”创新创业升级版,助力宜都打造县域对外开放先行区、经贸交流新样板、人才引育新高地、科技合作示范地。
新闻链接:
“海智计划”是由中国科协与35家海外科技团体共同发起,2004年正式启动实施,旨在加强与海外华人科技团体的联系,充分发挥海外人才智力优势,通过开展学术交流、项目合作、技术咨询引进、专项考察等活动,为海外人才为国服务搭建平台,助力国家社会经济建设。
2016年,宜都市开始启动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工作;2019年,正式获批中国科协“海智计划”湖北(宜昌)基地宜都工作站,宜都高新区成为全省最早开始启动海智工作的县域经济产业园区之一;2023年8月,湖北省海智(离岸创新)宜都高新区工作站正式获批。
湖北省海智(离岸创新)宜都高新区工作站的主要任务:
1.利用科协团体优势,搭建海外人才引进平台。加强海外科技人才库信息管理,配合组织人事部门开展海外招聘,积极做好海外人才举荐工作。
2.强化工作站载体功能,搭建科技项目合作平台。整合人才、科技资源,更大范围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开展科技金融改革创新等试点工作,建立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绿色通道。
3.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搭建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加强与海外团体的联系,通过签约海外团体,发挥科协纽带作用,搭建境内外学术交流平台。
4.依托科技人才力量,搭建科技决策咨询平台。不定期组织海外高层次智力建言献策座谈会,为推动宜都主导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想法。
5.配合四大平台建设,扩大工作站影响。“海智专家荆楚行”、省科协产学研对接等活动,提高海智品牌在海外专家、人才、本土企事业单位中的知名度。
(责编:李华 刘娟 审核:党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