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新闻网】六台三线航天老设备入藏国家博物馆

2023-08-16 09:59   三峡新闻网  

三峡大学三线建设研究团队在查阅文献。冯明供图


航天三江三线航天老设备入藏国家博物馆交接启运仪式。航天三江集团供图

记者冯汉斌 通讯员冯明 邓宏颖

8月14日,记者从三峡大学三线建设研究中心获悉,经该中心推荐和协调,见证航天三江三线建设峥嵘岁月和历史荣光的三线航天六台工业老设备,近日运抵北京,将永久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并适时公开展出。

此前,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征集与鉴定部专家专程到航天三江现场调研,对万峰公司、险峰公司三线建设时期的老机床进行甄选评估后,最终以绿色通道的形式将其中六台工业老设备办理入藏手续。这六台老设备分别是铣床、镗床、插床各一台,磨床三台。它们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投入使用,虽历经50余年、并经不同的操作者使用,但仍保持了较好的运行状态。由于更新换代的需要,老设备在即将退出操作一线时,最终成套、完好地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航天三江捐赠的三线航天老工业设备在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里,继续讲述三线航天人为国铸剑的传奇故事,意义非凡。”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部长钟江国对记者表示。

成立于2019年的三峡大学三线建设研究中心是湖北乃至中国三线研究的重镇。中心组建以来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与宜都市档案馆积极合作,共同推动该馆所藏的“三线建设档案”于今年3月成功入选“第二批湖北省档案文献遗产”,这是全国首份三线建设档案入选省级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标志着国内三线建设档案学术研究与保护利用实现新突破。另外,中心主持编辑的《三线建设史料选编》丛书第一辑《焦枝铁路宜都县民兵师报纸卷》将于年内出版,第二辑《焦枝铁路宜都县民兵师报纸卷》也在加速编辑。最终将以此为契机,联合国内相关企事业单位和专家学者,整合国内代表性三线建设档案,共同推动“中国三线建设档案”早日入选“国家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武力研究员表示,湖北特别是宜昌在全国三线建设产业和遗产类型中占据重要地位,希望湖北省三线建设研究会早日在宜昌成立。

宜昌有着丰厚的三线建设文化遗产

2019年10月,国务院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远安三线航天066导弹基地旧址(包含机关办公楼、资料楼、通讯楼、露天电影院、万山202厂房、红峰426厂房)成功入选,这也是迄今宜昌拥有的18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据三峡大学三线建设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宜昌是全国三线建设产业类型和遗产类型富集的典范城市,是湖北三线建设重点区域之一,也是连接我国西南大三线地区的重要战略通道。据初步统计,在今宜昌市范围内,建有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066基地、137厂、238厂、710所、809厂、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今三峡大学)等44处三线建设企事业单位和重大工程。在三线建设时期,宜昌三线建设产业集群密集,门类众多,在全国三线建设城市中是少有的,涉及军用、民用和基础设施,包括三线水电、船舶、兵器、航空航天、核工业、防化、光学、能源、机电、机械、棉纺织、化工、交通、地质勘探、医药、医疗、教育等,诞生了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焦柳铁路、枝城长江大桥、066导弹基地等具有全国,甚至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工程,这些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硕果,亦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线建设使宜昌成为我国长江中上游地区水电工程基地、船舶生产基地、兵器生产基地、航天基地和交通枢纽中心等,为宜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城市发展和世界水电之都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了宜昌第一次腾飞。”武力会长认为。

事实上,宜昌三线建设遗产至今仍是宜昌城市肌理的重要塑造者。首先,一些三线建设遗产仍是宜昌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如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焦柳铁路、枝城长江大桥、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今三峡大学)、710所等仍在继续发挥其价值,助推宜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其次,一些三线建设遗产逐渐得以利用开发,如西陵区715文化创意园,夷陵区809微度假小镇、三峡白马营艺术区、罗河路三线建设文化广场等,成为市民和游客的网红打卡地。“一些三线建设遗产保存基本完整,是三线建设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珍贵历史见证,保留有众多民众的集体记忆,值得进一步活化利用,如宜都市238厂、388厂,夷陵区827厂等。”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三峡大学三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胡孝红教授说。

将宜昌打造成“中国三线建设数字化研究中心城市”

8月12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新中国工业遗产与红色文化传承研讨会在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召开,三峡大学三线建设研究中心有关负责人与会。主持研讨会开幕式的武力会长在交流时表示,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将与三峡大学、湖北省国防科工办、宜昌市共建,助推宜昌早日建设成为中国数字化三线建设研究中心城市。胡孝红院长认为,把宜昌市打造成为“中国三线建设数字化研究中心城市”,意义十分重大。“用好三线资源、搜集整理三线建设史实、讲好三线故事、挖掘三线文化内涵、保护三线文化载体、开发三线文化品牌、传承三线精神,对于宜昌全力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加快打造‘世界级宜昌’,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对于三峡大学加快建设‘水利电力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大学’都是重要之举。”

近年来,宜昌充分发挥区位、能源、安全和背靠三峡集团等方面优势,抢抓数字经济新机遇,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为宜昌发展数字经济打造新引擎,为把宜昌打造成“中国三线建设数字化研究中心城市”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把宜昌市打造成为“中国三线建设数字化研究中心城市”是一个系统工程,胡孝红院长认为,可分期完成。在有关各方支持下,以三峡大学为依托,在宜昌先后成立湖北省三线建设研究会、湖北省三线建设研究中心,随后启动中国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系统普查工程,建立中国三线建设工业遗产数据库。启动中国三线建设历史文献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工程和中国三线建设口述史料搜集、整理与研究工程。出版《中国三线建设研究》电子期刊,使之成为国内外三线建设研究的权威学术期刊。与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合作,将“中国三线建设数字化城市建设高峰论坛”永久落户于宜昌,常年举办年度学术会议。

据悉,有关方面正积极推动将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066基地、焦柳铁路、枝城长江大桥、二汽基地、816地下核工程、攀枝花钢铁基地、六盘水煤炭基地、刘家峡水电站、“两弹一星”基地等标志性三线建设工业遗产,整体打包为“中国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成立湖北省三线建设研究会已提上议事日程

说到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与湖北宜昌的渊源,武力会长娓娓道来,“2012年9月中旬,在湖北省国防科工办和宜昌710所、809厂的大力支持下,在宜昌成功举办了‘2012年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筹备领导小组工作会议’,本人曾应邀与会。经过一年半的筹备,2014年3月23日,本分会在北京正式成立。”

近年来,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围绕研究和利用三线建设及其遗产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积极研究、提炼和宣传“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建设精神,先后举办了“纪念三线建设决策50周年及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开馆”学术研讨会、“三线建设与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讨会等;协助中央电视台、国家国防科工局拍摄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大三线》(10集)、《军工记忆——三线建设50年》(8集),另外,还积极指导重庆市、四川省等省市相继成立了三线建设研究会,协助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六盘水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大邑三线记忆展览馆等博物馆建设和布展工作,“自2023年5月以来,本人代表分会多次联系三峡大学三线建设研究团队负责人,就湖北省三线建设研究会筹备事宜多次提出建设性意见,确保该会筹备工作顺利推进。”武力会长透露。

据介绍,湖北因交通便利,位置适中,京广线湖北段以西地区成为湖北省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也是全国三线建设第一重点“西南大三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省三线建设大部分项目宏观上沿“两江四线”(长江、汉江、汉丹线、襄渝线、焦枝线、京广线)展开布局,并以襄樊、宜昌两个交通枢纽城市为中心。

胡孝红表示,该学院将在有关各方支持下,牵头成立湖北省三线建设研究会,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中共葛洲坝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党校、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宜都市档案馆等单位参与发起。“该会拟挂靠三峡大学,秘书处拟设于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年将迎来国家实施三线建设战略60周年,我们将积极推动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和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三线建设战略实施60周年成就展。’”胡孝红说。

(来源:三峡新闻网)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