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融媒讯(通讯员 孙浩然)近年来,五眼泉镇坚持全镇总体规划,聚焦资源优势,探索实行“乡村合伙人”模式,以高质量发展促融合为引领、以产业项目共谋共建为核心、以发展效果联动联片为抓手,打造五眼泉镇乡村振兴产业共同体,形成“合作共赢、互相成就”的“人才+乡村振兴”发展模式。
搭建平台,支好合伙发展“一张桌子”
爬梳洗剔,盘清资产资源。全镇每年初组织各村各部门召开分片调研办公会,各村提前清查本年度资金、资源、资产情况并对一年发展做出基本谋划并作报告,结合各村交流加强区域了解,增进优势互补。对各村盘点出的优势资源和提出的可行性项目,镇级对照各村实际综合研判,收集备案。
招贤纳士,搭建合作窗口。以宜都市农旅产业联合会、乡贤联谊会、各村委会为工作联系站,通过政策引导、情感召回等方式,发展有一定经济实力、技术特长、社会知名度的人士加入“乡村合伙人”队伍。通过工作站、座谈会发布和讨论各村产业发展及意向开发情况信息,推动有意向投资的“合伙人”与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开展“一对一”合作,形式包含技术入股、资金合作、产业共建、创办企业、协助招商等形式。
携手而行,营造优良氛围。合伙人在项目报批、土地流转、资金补助、信贷扶持等方面给予优先。合伙人可在包括创业担保贷款在内的就业创业政策支持、人才支持政策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或给予倾斜。镇级积极协调各村力量,整合项目资金,各村资源,以“一村地,多村力”探索资产、资金、资源“三融合”模式,壮大合伙人蓝图建设实力,多方合作共建、共管、共享产业项目。
资源共享,走好产业联动“一条路子”
借力发力,盘活闲置资产。以农文旅融合为主要方向,通过“乡村合伙人”模式在全镇4个村新发展微度假营地3个、研学基地1个,“种植+旅游”产业2个,结合本镇2个景区,2个红色文化展馆,1个农耕文化馆,以小营地搭建“休闲游+景区游”阶梯行,以小展馆构建“研学点+文化展”闭环路。研学产业的进驻还将13个农村闲置住房打造为农耕主题住宿基地。
相辅相成,培育联农合作。积极吸纳现代农业企业入驻,赋予企业技术团队“乡村合伙人”身份并颁发技术指导聘书。以村干部为先头学徒,跟班学习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再由村集体出地,由村干部及技术合伙人带领农户试种新作物,让群众参与劳作、学习到技术、感受到成效,为日后智慧农业推广打下群众基础,为企业降本增效开辟道路。
博采群议,共谋乡村前景。邀请合伙人参与村集体会议及乡村民俗活动,为乡村未来建设建言献策的同时增加村民对合伙人的认可度及亲和力。在村镇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发动乡村建造师、乡村规划师等类型合伙人听取各村汇报,提出建议,积极组织群众共同参与实施。以各村工作站为枢纽促进乡村合伙人之间需求共通,携风旅游公司以专业团队和市场化运作优势与石羊山宜都之眼营地达成运营协议,将进一步对村居基础设施建设和营地提档升级作出努力。
联农带农,充实强村富民“一方袋子”
打造就近“产业链”。产业项目从建设到运营坚持就近招工、就近采购,对于监测户等低收入群体在条件允许下吸纳入用工队伍。各营地原材料采购倾斜性从本村农户购买。增强农业技术引领带动作用,共合作开展技术培训、规划指导20余次。各合伙人共谋共建产业落地7个,共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盘活闲置农房13个,通过流转费、务工费带动周边人均增收3000余元,并在产业发展的同时带动沿线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更上一层楼。
集体经济“强筋骨”。运营主体以租金、技术指导、指导顾问和年营业收入按比例分红等方式助力村集体发展。收入方面已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接下来,通过“村集体+合伙人”的模式在各项目成熟之后,预计还可创造3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
传播发展“正能量”。在“乡村合伙人”以各种方式参与乡村产业发展下,带动了土地流转、村居环境、基础设施等多项乡村振兴工作同步推进。乡村群众勤劳致富、共谋发展、自我管理的意识得到了提升,家家户户比靓晒新,关心家乡发展,参与村级建设,激活了乡村产业振兴的一池春水。
接下来,五眼泉镇将继续以诚挚的态度通过各种渠道招募“乡村合伙人”参与全镇乡村振兴发展,鼓励创业者、企业家等各类人才返乡创业,与村集体“合伙”开发乡村产业项目,通过人才流入激活资金、渠道、技术在全镇乡村振兴循环,与合伙人共享乡村发展成果。
(责编:向姝 李华 审核:党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