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传统文化强劲生命力

2024-12-17 14:31   荆楚网  

12月9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十佳案例”,进一步肯定了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深度应用。新一轮的AI热潮,不仅助燃了一二三产业的科技创新,还在国家最强核心竞争力“文化领域”增添新的光彩。

AI的文化阐释属性,使传统历史文化“旧瓶装新酒”。今年2月,一场AI春晚在微信视频号、抖音、b站等平台上演,超过10万人在线观看。AI的影像技术把传统人物、文化经典转换为了更生动形象的视听作品:二十四节气文字拟态图充满了中国风和古典美、二次元数字主持人的姿态表现和语言输出等堪称完美……这种视听盛宴的打造让人更容易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表达得更为细腻。AI编撰技术打破了传统叙事,将人工脚本融入了更多的现代词汇和新时代的文化内涵,2024中国AI盛典上,现场歌手与AI兵马俑共同演绎说唱歌曲《从军行》,迎合了青年观众的知识渴求和情感需求。挖掘历史文化,不仅仅是编撰教科书,更是一项将教科书搬到每个中国人的心里的大工程。传统与现代、实景与虚拟、温习与创新、单向与双向,是AI运用文化实现碰撞与交融的“阴阳之道”。

AI的具象转化属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腐朽化神奇”。11月14日,百度百科AI非遗馆点亮仪式在成都举行。知名博主李子柒复出后担任该馆荣誉馆长及产品共建人,启动“AI非遗传承伙伴招募”计划,邀请全民非遗创作者加入非遗内容共建工作。AI技术能够通过通过3D扫描、动作捕捉、大数据分析,对海量的非遗信息进行高效采集整理。比如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采集了30万条基因数据。生成线上的数字化模型“教材”,进而打造完整的非遗数据库,就能确保文化瑰宝能得到系统性保护与传承。这是木工、微雕、剪纸等传统手艺人技艺类非遗的福音。AI还能根据用户喜好和行为,进行个性化大数据比对和推荐,提高非遗文化的传播效率。这是未来非遗传承与保护的重要路径,也是文化全面开花的映证之一。

AI的时空延展属性,使文化旅游行业“锦上再添花”。AI的技术矩阵同样也促进了文化旅游行业的兴盛。数字孪生、多语言互动、集成全息影音等跨时空应用落地,文数字化文旅消费新场景逐一解锁。比如,第34届香港书展文艺廊展区,AI相机为众多游客生成了武侠、京剧、科幻、民国四大主题书本封面,“独家记忆”叫好又叫座。以前的展演导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工介绍,但AI的智能库可以有效提高公众对文化资源的认识、理解和参与度,更甚者,AI直接进入了展览的管理层执行协调管理和设计等事务:今年11月,艺术家蔡国强与团队开发的AI模型CAITM推出了“满庭芳菲艺术魔力展”,AI首次担任了展览场景与视觉总监,传递了一种开放、浪漫、自由的精神风貌。

AI的时代共振属性,使中华文化系列IP“天涯共此时”。数字化技术突飞猛进和“文化出海”时代背景下,更应以文化坚守,用先锋对照,其主旨就是要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魂魄,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比如微短剧《中国神话》,采用文生图、文生视频、文生音乐、文生配音,由AI制作分镜、美术、视频、音乐、配音,展现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神农尝百草与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12月9日,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宣布向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2500 万元支持北京大学开展《儒藏》编纂与研究工作,“识典古籍”平台将面向公众永久性开放。AI技术承担了放大镜的聚合角色,而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光耀万年的源头。让数字世界里的代码活起来,成为传播中式文化的使者,是技术成熟的佐证,也是文化IP融入世界共同体理念的写照。AI赋能传统文化,承载了民族文化、国家精神、人民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坚定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的底气。以数字智慧弘扬文化,以民族自信重塑金身,AI赋能就能成为抒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来之笔”。(宜都市“两江潮”网评团队、宜都市税务局 田洁明)

(稿源:荆楚网)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