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灵魂,在于这个城市向内生长的文明之光。作为长江与清江交汇的两江明珠,宜都以“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的亮眼成绩,勾勒出一幅新时代县域文明发展的生动画卷。从生态保护到产业升级,从文化浸润到社会治理,这座江畔小城用温情的民生图景解构了现实的文明命题,文明是朝夕相处中共同书写的成长日记,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潜心修行。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宜都,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境内有近150公里长江清江渔洋河岸线,是宜都得天独厚的禀赋基底。宜都把保护长江及其周边水域摆在压倒性位置,构筑起美丽宜都的坚强基石。从渔民上岸到鲟鱼上岸,从推进“两江一河”区域综合治理,到启动长江宜都段EOD项目,宜都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清江宜都段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有着水中“活化石”、鸟中“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秋沙鸭连续11年飞临宜都越冬。来清江湾寻栖营地体验欢快的篝火晚会,到龙湖湿地公园邂逅浪漫的金色花海,一幅人在景中、水在画中的动人画卷正铺展开来,深刻诠释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理念。
工业是宜都的立市之本。然而,“化工围江”之困也曾让宜都遭遇了发展之痛。宜都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治绿”,高标准建造宜都化工园,并成功跻身全国第五批绿色园区,2023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99.45亿元。工业转型更要服务升级,栽好梧桐树,方引凤归来。2001年,东阳光到宜都落户后,宜都接连派出六批干部当保姆,20多年如一日驻厂帮扶,全力为东阳光排忧解难,让企业专心发展。东阳光在宜都13次追加投资,累计超过240亿元,创下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奥司他韦生产基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发酵生产基地等六个世界第一,宜都也已跃居赛迪全国百强第61位,这场“双百之恋”的故事彰显了相辅相成、彼此成就的人间佳话。
历史文脉是一座城市最深处的记忆,也是独一无二的精神图腾。宜都的历史文脉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这里是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的核心分布区,长江文化、巴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国学大师杨守敬、《围炉夜话》作者王永彬在此诞生。对本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宜都文明魅力的深层密码。城市不应该只有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森林,更应该有被时光磨损的记忆。从老旧小区的改旧如旧,到“围楼夜话”的社区议事,从青林谜镇以民间谜语,激活康养温泉、亲子游玩、露营团建等业态发展,到三峡千古情,以杨守敬为核心,串联起屈原问天、长坂雄风、昭君出塞等历史场景,这种创造性转化,让文化得以实现薪火相传。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回望,宜都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不是终点,而是续写文明新篇的新起点。让文明基因植入城市蓝图,让硬核速度带动民生温度,让“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理想,永远闪耀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路上。(宜都市“两江潮”网评团队,宜都市委宣传部 张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