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在中国通信工业协会网格化分会
举办的
以“网聚力量 服务民生”为主题的
第九届全国网格化大会暨
第四届网格员日活动中
宜都市陆城街道锦江社区
《“议调帮和”睦邻工作法
打造“乐和”幸福小区》荣获
2024年度全国“网格化模式”
治理优秀案例
陆城街道锦江社区网格员
鄢静雅荣获
“第四届全国优秀网格员”称号
并作为唯一的网格员代表
在大会上发言
下面让我们一起
走进这位“不一般”格格的
“平凡的”365天吧!
鄢静雅是锦江社区的一名网格员,在她的回忆里,她所服务的网格在三年前,还是一个“业主陌生、诉求分散”的“陌生人小区”。邻里之间,即使擦肩而过,也多是匆匆一瞥,难见熟悉的笑容。面对这样的治理难题,她常常问自己:怎样才能让这个小区真正“活”起来,让居民的心“聚”起来?三年来,她不断摸索、实践,逐渐探索出了一套“议调帮和”四字工作法。正是这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如同针线般,一点点地缝合着邻里间的隔阂,编织着社区的温暖。
通过以下三个发生在网格里的故事,也许我们会对网格员的“针线功夫”和“细活儿”有全新的理解。
第一根“针”
穿起民意线,议出邻里同心圆
“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社区、小区、网格亦然,需精准把握民情脉搏。为解决“见面不相识”的困局,鄢静雅和她的同事们创新打造了“围楼夜话+”机制。科技赋能,精准聚焦:不再仅靠“铁脚板”,而是依托社区智慧平台和微信群,线上发起“三不限”(不限内容、时间、地点)议题征集,高效筛选出“共性+个性”的民生实事清单。线上酝酿,线下落地:居民线上充分讨论后,精准邀约社区党委、包联单位、物业、业委会等,在约定时间地点(如晚7-9点楼栋空地)开展线下“围楼夜话”。闭环管理,智慧增效:议决事项通过平台形成“意见征集-智能分类-线上交办-进度追踪-结果反馈”的数字化闭环。三年间,“电梯并联更新”“路灯智能亮化”等20余项工程高效落地。科技让议事更高效,沟通更顺畅,“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从愿景变为现实,陌生人变成了“熟人社区”,邻里同心圆越绘越圆。这正是“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科技则让这“百姓心”感知更准、回应更快。居民们从陌生人变成了熟识的伙伴,邻里关系日益融洽。
第二根“针”
织密调解网,巧化干戈为玉帛
社区如家,磕碰难免。曾几何时,广场舞因为音量大成为邻里冲突的“火药桶”。面对这样的“烫手山芋”,鄢静雅意识到简单的说教和调解难以奏效,必须找到矛盾的症结所在,并引入专业的力量。她深知,“礼之用,和为贵”,但“和”需要智慧与力量。孵化平台,专业联动:孵化出全市首个专业调解平台——“管得宽工作室”。面对难题,科技加持,数据说话:工作室联动环保部门,运用智能分贝监测仪现场取证,清晰显示音乐噪音超标(超过法定55分贝),为调解提供了无可辩驳的科学依据。多元共调,智慧解纷:随后,组织线上预约、线下调解会,邀请双方代表、社区民警、物业、环保专家共商。基于数据与情理,最终达成“降音量、缩时段”方案,并通过线上平台组建居民监督小组,确保落实。半月化解,圆满成功。品牌效应,智慧延伸:“管得宽”的成功,带动了“谭得拢”“易得来”等一批线上线下一体化调解品牌涌现,其经验获评“湖北省枫桥式工作法先进典型”。三年来,工作室调解纠纷53起,成功率90%。它的成功,更是带动社区涌现出了“谭得拢”“易得来”等一批深受居民信赖的民情工作室,锦江社区的工作经验也获得了“湖北省枫桥式工作法先进典型”的荣誉。科技赋能调解,让数据成为“公正尺”,让专业力量“线上可达”,使矛盾化解更精准、更高效,筑牢了社区善治的根基。
第三根“针”
绣出互助图,激活邻里亲情网
社区治理的根在群众。一次意外让鄢静雅刻骨铭心:独居的刘爷爷一直不太接受她和同事们的关怀,有一次在家中不慎摔伤,幸得邻居袁昌盛及时发现并送医,才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这让她深刻体悟:网格员纵有“三头六臂”,难抵邻里守望相助之力。激发内力,智慧聚力:她决心点燃居民互助之火。依托网格信息化平台,鄢静雅和同事们创新组建“六邻十三岗”志愿队伍。“六邻”涵盖邻里互助六大场景,“十三岗”则基于居民线上填报的特长(如义诊、文艺、维修、法律咨询等)智能匹配岗位。精准对接,智慧服务:平台成为“需求发布-智能派单-服务记录-积分激励”的中枢。刘爷爷的案例后,他们迅速在平台为类似老人建立关爱档案,智能匹配附近志愿者定期线上问候、线下探望。科技让互助需求“一键可达”,服务供给“精准匹配”,邻里亲情在指尖传递中升温。这印证了“德不孤,必有邻”,而信息化则让“近邻”之德更易彰显、更可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