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融媒讯(通讯员 邓世媛)“这救生竿刚装上就派上用场了!昨天看到几个孩子在河边追闹,我们拿着竿子一喊,小家伙们立马就退回去了。”7月8日午后,高坝洲镇天平山村网格员张世荣握着清江河岸新安装的救生竿,对正在巡查的村干部说道。一天前,这里还是“有河无防”的隐患点,如今已竖起醒目的警示牌,整齐排列的救生设施成为河岸线上最安心的风景线。
“清江河段2公里岸线,5处警示牌有3处损坏,5个救生点一处完整的牌子、竿子、救生圈、绳子都没有!”7月7日清晨,当村“两委”班子带着网格员走完最后一段河岸,排查台账上的数字让人揪心。夏季以来清江河水量骤增,每天有不少村民在岸边纳凉,尤其放暑假后,孩子们更是三五成群在河边玩耍。村委会当即联系应急物资供应商,协调到5根救生竿、7捆高强度救生绳和10块警示牌及提示牌。傍晚6点,第一批物资运到村口,村干部、党员志愿者和热心村民组成的安装队立刻行动,趁着天色未黑分段作业,确保“每片水域有设施、每个隐患不过夜”。
“以前河边就几棵柳树,现在走几步就看到‘水深危险’的牌子,还有这些救生圈、绿绳子和长竹竿,看着就踏实。”家住河岸边的村民李广英指着新安装的设施,竖起了大拇指。在此次整改中,天平山村不仅补齐“四个一”救援物资,更创新打出“组合拳”:将救生设施编号登记,责任到人,网格员每日巡查时必须拍照打卡;建立“村干部+网格员+志愿者”三级巡查机制,每天清晨6点村两委成员开展第一轮巡查,午后2点志愿者顶着烈日进行劝导,傍晚8点巡逻队的手电筒照亮河岸——这“早中晚”分段巡查机制,让隐患无处藏身。
村文化活动室内,也开展了一场“防溺水实操课”。老渔民手把手教村民使用救生设施,80多位村民学得有模有样。这是天平山村“物资+宣传”双提升的缩影,微信群刷屏安全提示,《防溺水告知书》变成“漫画版”,方言防溺水快板通过村口广播天天播。“以前觉得设施是摆设,现在知道是救命宝贝。”刚参加完培训的一村民说道,她家孙子还把警示牌画成了暑假作业手抄报。
如今,清江河畔的新警示牌在阳光下醒目矗立,救生竿整齐如“哨兵”,巡逻队的身影不时闪过,为河岸线筑牢安全防线。
(责编:向姝 李华 审核:党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