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司法局陆城司法所原所长白万寿在红春社区进行普法宣讲
宜都市司法局陆城司法所郑雪峰所长送法进村居
宜都融媒讯(通讯员 郑雪峰)“38年坚守基层一线、调处化解400余起疑难纠纷零反悔、监管近300名社区矫正对象无一脱管漏管…… ”翻开老所长白万寿留下的工作笔记,宜都市司法局陆城司法所所长郑雪峰指尖划过这些数字,耳畔仿佛又响起那句“责任大于能力”的教诲。如今,白万寿退休已近三年,但他用一生践行的“责任”二字,正通过郑雪峰的接力,在基层司法行政岗位上续写新的故事。
责任,是“多跑腿”的韧劲:锯子声里化阴霾
2016年,初到司法所的郑雪峰跟着白万寿处理过一起“小事”:独居老婆婆因邻居张大爷家的树枝遮挡庄稼采光求助。
“这点事值得跑一趟?”郑雪峰起初不解,直到目睹白万寿两次上门被拒仍不放弃——联系张大爷的外地儿子、邻村亲戚帮忙劝说,最终自己搬来梯子、拿起锯子,亲手修剪树枝。“吱呀吱呀”的锯木声中,邻里积怨烟消云散。
“干调解,腿脚得勤。”白万寿的话,郑雪峰后来才品出分量:基层纠纷再小,关乎邻里和谐;事务再琐碎,连着百姓安宁。如今,郑雪峰遇到类似案件,总会想起那把锯子——它锯断的是隔阂,留下的是“既然干了,就要干好”的执拗。
责任,是“守住理儿”的底线:法理与情理间的平衡术
2018年的一场工亡赔偿调解,让郑雪峰见识了白万寿的“硬气”与“柔情”。工人坠亡后,家属情绪激动,提出巨额赔偿。白万寿一面严正声明“赔偿按法律来,铁律如山”,连夜联系人社部门算出法定赔偿标准;一面又与工地负责人深谈,从破碎家庭的困境讲到孤儿寡母的未来,最终为家属额外争取到了5万元人道救助金。
“调解不是和稀泥,要守住法理与情理。”这句叮嘱,如今成了郑雪峰处理复杂纠纷的准则。他说,白所长教会她:责任就是在剑拔弩张中稳住阵脚,让公平正义既有力度,也有温度。
责任,是“扶人站起”的仁心:从抗拒到重生的蜕变
社区矫正对象刘某曾让郑雪峰犯难:因妨碍公务罪缓刑的他,文化低、没收入,带着两个孩子租住在陆城,对矫正充满抵触。白万寿却看出了他的“自卑”:“想让他安心矫正,得先走进心里。”
此后,白万寿每次见刘某都主动握手、拉家常,托朋友为其妻子找工作,向市局申请困难帮扶金。当帮扶金送到手上时,这个低头沉默的汉子红了眼圈。渐渐地,刘某变了:来所里的次数勤了,话多了,脸上有了笑。解矫那天,他深深鞠躬;如今开起豆腐坊,闲暇时还会回所里坐坐。
“矫正不是惩罚,是扶人站起。”郑雪峰终于读懂这句话的重量——它能改变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命运。
责任,是泛黄笔记里的接力:让信念之灯照亮平凡岗
三年前,白万寿退休,将这本写满岁月的工作笔记交给郑雪峰。“接过的不只是笔记,是‘责任大于能力’的信念。”如今的郑雪峰,学着老所长的样子,当群众信赖的“和事佬”,做迷途者的“引航灯”,让法律条文在基层透出人性温度。
工作笔记的纸页已开始泛黄,但那些数字背后的坚守从未褪色。正如郑雪峰所说:“方法会变,时代会变,但司法行政人对责任的坚守,永远是照亮平凡岗位的不灭心灯。”
(责编:李华 向姝 审核:党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