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深化农业用水权改革试点探析
茶元寺村民进行水权交易
精心整治后的堰塘碧波荡漾
堰塘自动在线监测计量设施
地处清江与长江交汇处的宜都市,水一直是这片土地最亲密的“伙伴”。早在距今约8000年的城背溪文化和7000年的大溪文化时期,先民便在此耕种水稻,与水共生。
这湾清水,正被赋予新的使命。宜都市深化农业用水权改革,宛如精细的“水管家”,为每一滴农业用水“量身份”“定归属”,并且推进水权市场交易及质押融资,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率明显增强,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活力。
“三步改革”,激活内生动力
这场“水的革命”并非凭空而来。宜都市虽坐拥长江水,内部水系却欠发达,“看得见水却用不上水”成为现实困境。加之堰塘、河垱、泵站、渠道等小型水利设施常年失修、带病运行,严重制约农业高质量发展。
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压实水利设施管护责任,成为亟待破解的课题。
早在2004年,宜都市就从现有存量水利设施入手,进行“受益户共有制改革”,直接把小型水利设施使用权划归受益农户,并以合同形式享受权益,承担相应义务,让曾经破损的“盆盆罐罐”得到修复并有归属。然而,“盆中之水”如何核算、如何流转,成为下一步改革的关键。
2014年,宜都市被确定为7个全国水权试点之一,对堰塘水的使用权进行分配。
听说过分田、分山,水咋分?宜都市对全市所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堰塘水资源使用权确权到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具备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堰塘水资源使用权确权到农户。
“相当于明确水是谁的?责任和收益归属清楚,堰塘管理也更有保障。”宜都市水利和湖泊局水政水资源股股长曹勇介绍。
2016年,宜都市又被确定为6个全国水流确权试点地区之一,开展水资源确权,建立一套层层有指标、户户有权证、证证受保护的水资源使用权体系。
“有了前两步基础,第三步是将前两次分配的‘盆’和水,统筹考虑,联动流转即交易起来。”曹勇介绍。
2023年,宜都市率先应用全国水权交易系统开展农村堰塘灌溉用水户水权收储与转让,成交用水权交易946单,为开展深化农业用水权改革试点奠定良好基础。
2024年,宜都市被确定为全国22个深化农业用水权改革试点县市之一,一场更深刻的水资源变革正在这片水乡悄然推进。
“三权分置”,唤醒沉睡资源
8月19日傍晚,日头西垂,山风轻拂,带来阵阵清凉。在宜都市松木坪镇茶元寺村二组,三口堰边,村民三三两两在长廊下小坐聊天,或闲逛消食,最下方的堰塘中,鱼群在水中悠然游弋。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几年前,这里还不是此番惬意景象。淤塞的塘底长满杂草,破损的堤岸渗漏不断,村民为争水时常发生口角。“2018年调解298起用水纠纷,村干部天天当‘和事佬’。”该村党总支书记郑全方回忆时不禁摇头。
转机发生在2024年。宜都市启动深化农业用水权改革后,全面开展灌区、堰塘、用水主体与计量设施摸底,建立台账,分析交易需求,形成8类基础成果。
在此基础上,全市推行农业灌溉用水权分配,创新实施堰塘“三权分置”:所有权归集体,用水权量化到户,经营权通过竞标流转。将幸福渠灌区2个乡镇9个村的农业灌溉用水权分配到村集体,将松木坪镇东七村及幸福渠灌区两镇九村1268口堰塘灌溉用水权分配到9759户农户,对1200余口堰塘制作用水权电子凭证。
同时投入1.2亿元,对幸福渠灌区40公里渠道实施系统治理,新增计量设施1189处,为精准核算“水账”奠定工程基础。
借助改革机遇,茶元寺村的146口堰塘也得到有效整治,清淤、除草、砌堤、装闸、布设计量设施……堰塘旧貌换新颜,水质更好,储水量也随之上升。2024年,在保留30%基本生态用水的前提下,村集体理顺所有堰塘的“三权”,“分水到户”给727户农户。
“堰塘整好了,水变清了,我们洗菜洗衣、给菜浇水都用的是堰塘的水,不光要用,当然也要互相监督,一起管好堰塘。”茶元寺村二组组长王礼先说。
“三资转换”,释放改革红利
“三权分置”明晰了村集体、农户及市场主体权责,有效压实管护主体责任,破解了“有人用、无人管”的困局,但其经济价值又如何体现呢?
郑全方告诉记者,“分水到户”后,村集体每年又将堰塘多余的水,以0.1元/立方米的价格进行“回购”,再以0.3元/立方米发包或卖给种植大户及市场主体。今年,该村回购村民水权,挂牌金额超5万元。
截至2025年6月底,该市已完成1391单用水权回购,回购水量517.52万立方米。
“用水权变现,收益又能再用于投入和堰塘管理。”郑全方介绍,由此可实现“管理——收益——再投入”的良性循环。
市场化交易激活“沉睡用水权”的同时,通过堰塘发包、水权交易及金融赋能还可直接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从而实现从水资源到水资产再到水资金的有效转换。
松木坪镇庙河村东沟河水库原是附近百户村民的生产生活水源。农村人口饮水工程实施后,村民不再吃水库的水。2010年,宜都市壮圆畜牧专业合作社在此养殖生猪,每天需要大量生产生活用水。合作社用水渠道有两条:一是饮水工程自来水,用水价格每立方米4.05元;二是就地取用水库的水,每立方米约0.70元,水库成为理想水源地。2019年,合作社与村委会签订合同,由合作社出资整治堰塘,每年出资17000元购买水库用水权。同时,依然保留村民生产生活备用水源地,保证生态底水。2021年,合作社投资整修,深挖改造,蓄水能力由1万立方米增加到3.5万立方米。用水权交易费由村委会代收,不论水丰水少,85个受益户每户每年得200元。“这样既降低了合作社用水成本,村民通过卖水又获得了收益,可谓双赢。”合作社负责人熊祥椿说。
同时,宜都市水利和湖泊局还与宜都农商银行对接,进一步延长资源链条,拓宽“三资转换”通道。2024年11月,宜都市金滩电站通过取水权抵押的方式,获得宜都农商银行500万元贷款授信。今年6月,宜都市群丰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又用20万立方米的堰塘灌溉用水权作抵押,成功获得50万元授信。
如今的宜都,用水效率与节水意识进一步增强,水资源利用效率有效提升,生态功能修复与运行得到长效保障。每滴清水都流淌着新的可能,从村集体、市场主体到农户,用水权改革让各类用水主体都享受到“水”带来的红利。
三峡日报记者 方勇华 孙玉敏 通讯员 杨鹏 王传奇
本组图片由宜都市水利和湖泊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