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城新韵
长江奔流,清江婉转,在陆城这片浸润着千年文脉的土地上,每一处印记都藏着时光的絮语,每一段故事都承载着城市的魂魄。
这里,曾有会馆矗立,见证过商道驼铃的悠扬,也回响过革命理想的铿锵,让商贸传奇与红色星火在岁月里交织成歌;这里,亦有岩壁凝翠,因灵燕蹁跹而得名,凭灵石相守、义燕护民、燕女报恩的传说,将人与自然的温情羁绊镌刻成永恒。
老城的记忆从不是封存的过往,而是浸润在山水之间的鲜活力量。今天,我们循着历史的脉络,拨开时光的轻尘,与那些藏着温度与风骨的故事重逢,在旧影新声里,读懂陆城的过去,更看见这座城市在岁月沉淀中始终焕发的生机与韵味。
在陆城桥河码头旧址旁,曾矗立着一座承载商贸传奇与时代记忆的建筑——山陕会馆。
会馆前的大操场,曾见证万里茶道的鼎盛:陕晋商人在此设货栈、钱庄,将宜红茶远销俄罗斯,让“宜红”成了欧洲贵族追捧的珍品。
这座本是异乡人抱团取暖的乡土符号,在辛亥革命中成了反清志士的“秘密坐标”,见证着鄂西革命力量的蛰伏与迸发。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的噩耗传来,宜都三千余人齐聚会馆大操场,举行鄂西地区最大规模的追悼会。挽联如云,哀乐动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呐喊,将民主共和的火种播撒在清江之畔。两年后,这里再次沸腾——1927年1月,中共宜昌特别支部书记曹壮父在此主持万人大会,号召工农兵联合起来,为完成国民革命而奋斗。这座商业会馆,就此成了鄂西革命的策源地。
如今,桥河码头的货船早已远去,大操场的集会声也归于沉寂。但望江水奔流,仍能听见历史的回声:那是商队穿越峡谷的驼铃,是革命者振臂高呼的呐喊。这座消失的会馆,永远是宜都人心中的精神地标,诉说着长江文明的开放与包容。
在宜都,清江与长江交汇的水岸,有处幽深的岩壁。古时燕群蹁跹、燕窝层叠,人们视燕子为灵物,“燕子岩”的初名,便从这份对自然生灵的敬畏里萌芽。而真正让它成为故事里的“活化石”的,是三段穿越时光的故事……
最古早的故事里,一块女娲补天遗落的灵石坠落在此间。起初人们嫌它碍事想搬走,却因一位老师爷的话改变心意:“这是护佑本土的灵石啊!”岁月悠悠,光秃的灵石上竟有燕子筑巢,年复一年,春燕群聚、呢喃成歌。灵石不再孤单,“燕子岩”的名,也成了天地灵物相惜的见证。
清江畔的老夫妇,用最朴素的善良续写故事:年年在房檐钉木板引燕筑巢,把燕群当作家人。直到那夜,黑色妖风卷着妖怪扑向老爷爷,一只小燕子拼死衔住他衣角,更用凄厉的鸣叫唤来万千燕群!群燕舍命围妖,虽退敌却伤亡惨重……人们流着泪把这片土地唤作“燕子岩”,纪念这些用生命报恩的小精灵。
寒冬雪夜,孤苦无依的老妇人,救下一只冻僵的小燕子。她生火取暖、细心照料,小燕子奇迹般苏醒。更奇妙的是:老妇人离家后,燕儿竟化作姑娘,悄悄洒扫浆洗、挑水做饭,把清冷的家料理得温热。当老妇撞破“秘密”,燕子姑娘含泪叩拜:“您救我命,我愿做女儿报答!”这份跨越物种的温情,让“燕子岩”成了“善有善报”最柔软的注脚。
三段传说,或因天地灵犀的相守,或因义勇牺牲的热血,或因感恩相伴的柔软,共同诉说着宜都山水里人与自然最本真的羁绊。
“燕子岩”的名字,不再只是地理标记,而是对善良的敬仰,对生灵的敬重,更是燕影与人心永远鲜活的约定——让那些关于温暖与守护的故事,永远栖息在岩壁间,在岁月里轻轻回响。
沙画绘制者王同国
王同国,男,69岁,山东平度人。他自幼热爱美术,2010年与沙画结缘后,不仅深耕沙画表演,还研发创造出胶沙沙固画,是业内认可的沙画表演艺术家,同时拥有国家一级摄影师资质。在创作中,王同国的固彩沙画以动物为主要题材,其中画虎尤为擅长,因此享有“中国沙画虎王”的美誉。他笔下的“沙画老虎”风格独特,秉持“脱虎之兽性,展虎之人性”的理念,赋予老虎鲜明的人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