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融媒讯 在宜都市综治中心大厅,右侧的“12309检察服务中心”窗口格外醒目,窗口宣传手册上记载着宜都市人民检察院的入驻工作要求:把“急难愁盼”变成“满意答卷”。这是检察机关深度融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工作目标,更是检察机关对信访群众的庄严承诺。
老带新传帮带
检察队伍在综治一线“淬火成钢”
“小原,接待群众时要先递一杯热水,咱们得先当‘倾听者’,听群众把话说完。”在综治中心12309检察服务中心窗口,有着20多年办案经验的曹海燕正在给年轻干警原梦梦“现场教学”。
为让检察力量真正扎根综治一线,解决年轻干警一线实践经验缺乏、群众工作有短板等问题,宜都市人民检察院创新组建“检察官+年轻干警”驻点团队。经验丰富的检察官们带着“独门秘籍”而来,他们能从家长里短的倾诉中捕捉法律风险,能在剑拔弩张的争执中找到化解突破口。年轻干警则在这个“基层社会治理大课堂”里快速成长。
刚入职的干警王成山还记得第一次接待群众时的紧张:“一位信访人在法院判决生效后,因为被执行人没有履行能力,生活陷入困境。我按照检察官教我的方法,耐心倾听做好记录后,将此作为司法救助线索移送给控告申诉检察部门,最后他还专门来告诉我司法救助拿到了。那一刻我懂了信访工作的意义。”
如今,像王成山这样的年轻干警,有25人在综治中心12309检察服务中心“淬火”,他们用法治思维和青春活力,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动能。
机制先行筑根基
规范化让检察服务“有章可循”
“请问您需要反映什么问题?我们会记录并在7个工作日内反馈进展。”在综治中心12309检察服务中心窗口,干警按标准流程接待群众,桌上的《来信来访登记表》详细记录着每一次接待的时间、内容和处理情况。这背后,是检察机关为融入综治中心量身打造的“三项机制”。
标准接待流程让服务更暖心。从“起身迎接、微笑询问、耐心记录、明确告知”的“四步接待法”,到“登记受理、分流办理、及时反馈、释法说理”的“闭环办理程序”,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检察温度。“以前办事摸不清门道,现在检察官一步步教我准备材料,还帮我联系相关部门,太省心了!”最终,农民工老陈顺利拿到了被拖欠的工资。
矛盾化解台账让治理更精准。“张某因钢材被盗申请立案监督的问题,已经反馈到控告申诉部门”“刘某申请民事监督的问题,因为案件再审还在审理过程中,已告知其等法院判决后再申请”……翻开综治中心的电子台账,每起纠纷的类型、进展、责任人均一目了然。
定期业务培训让能力再提升。每月一次的“综治课堂”上,控告申诉部门资深检察官会组织驻综治中心干警学习最新法律法规和信访工作条例,通过案例研讨、模拟调解等方式互学互鉴。截至目前,宜都市人民检察院已开展信访工作培训5场,覆盖检察干警150余人次。
部门联动聚合力
画出基层治理“最大同心圆”
“这起案件涉及邻里纠纷和社区矫正,需要检察院、法院、司法局和所在乡镇社区一起发力。”在综治中心的部门联席会议上,检察官提出的联动方案得到一致认可。如今,这样的“集体会诊”已成为解决复杂问题的常态。
信息共享打破部门壁垒。依托综治中心,加强与法院、公安、司法行政、信访等部门沟通协调,通过联席会议、综治中心例会等形式,建立信息共享、线索移送、联合办案等工作机制,在实时获取信访热点等数据的同时,也能在案件办理中发现存在的社会治理漏洞。
检调对接打通化解“快车道”。对适宜调解的轻微刑事案件、部分过失犯罪案件,当事人提出调解申请后,检察机关在综治中心启动“检察+人民调解”模式,引导当事人通过人民调解解决,达成协议后再依法处理。某起轻伤害案件中,双方因赔偿问题僵持不下,检察官联合调解员多次上门调解,最终促成和解,既修复了社会关系,也节约了司法资源。
协作配合实现事了人和。秉持“如我在诉”的理念,多问一句,多想一层,多做一些,做实做细信访矛盾源头化解工作,综合运用法律咨询、心理疏导、司法救助等手段,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在办理一起强制猥亵案时,因被害人心理遭受严重的创伤,需要长期治疗,检察官主动联系法律援助机构指派专业的女性律师为其提供诉讼支持,并与妇联沟通,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疏导,帮助她回归正常生活。判决后,因被告人无力赔偿,检察官及时将司法救助线索移送该院控告申诉检察部,最终为其争取到司法救助金,一定程度上解决其后续治疗的经济负担。
从单个部门的“独角戏”到多方联动的“大合唱”,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治理,宜都市人民检察院融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过程,正是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的生动写照。宜都市人民检察院履职落脚点始终是用每一次依法监督、每一份检察建议、每一场检察听证,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变成“完美答卷”,把法治的力量变成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
(责编:向姝 李华 审核:党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