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融媒讯(通讯员 赵易菲)“仅因临时任务申请增编,不符合‘三不增’原则,建议通过组建临时专班统筹现有人员完成工作。”近期,宜都市委编办通过前期充分论证沟通,否决了某部门提交的增加编制申请。
近年来,宜都市以机构编制“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抓手,搭建“事前建章立制、事中论证审核、事后评估问效”闭环体系,不仅破解了有限编制与精准治理的矛盾,更让机构编制资源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精准助力”。
事前立规:制度先行,筑牢管理“第一道防线”
自2021年以来,《宜都市机构编制事项办理工作指南》已更新三版,机构编制事项的申请材料、办理流程、审批权限等要素不断优化简化。“这是我们开展工作的‘说明书’,也是各部门办事的‘指南针’。”宜都市委编办分管负责人介绍。
以《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为核心,宜都市委编办先后制定《机构编制监测评估制度》《需求导向下的机构编制增减调节制度》等四项核心制度,搭建起覆盖全流程的制度框架。同步编印并动态修订《宜都市机构编制事项办理工作指南》,将高频事项的申请材料、审批权限、办理时限等内容细化为“操作手册”,实现“按制度办事、依规则用编”。
为提高机构编制法定化的认识,市委编办开展多维度政策宣教:将《条例》纳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在年轻干部培训、科级干部研修等主体班次开设专题辅导;依托微信公众号“机构编制微课堂”,定期推送政策解读、通报典型案例。同时,建立“五个一”函告制度,通过前置性政策传递,推动部门在提出机构编制调整需求前自主开展必要性论证,既确保诉求合规合理,又为编办与部门双向高效对接节省精力。近三年来,累计培训干部1000余人次,推动机构编制工作从“文件学习”变为“行动自觉”,有效扭转了“一增任务就申请增编”的惯性思维。
事中把关:精准论证,把好资源配置“关键关口”
“在社会工作部蹲点调研时,我们发现该部门作为新成立部门,很多工作都是开创性的,工作经验积累不足,导致开局难,仅有8、9名机关人员有点捉襟见肘。结合政策要求与实际需求综合研判后,建议市委同意成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精准补上服务短板。”宜都市委编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一调整并非“拍脑袋”决定,而是源于宜都市委编办创新构建的“三维五点四清楚”论证体系。
“先看‘必要性’,是否符合中央、省、市的政策要求;再算‘合理性’,现有编制的使用效率如何、人员负荷是否饱和;最后评‘可行性’,新增编制后能否真正解决问题。”宜都市委编办主要负责人解释,论证时还要摸清“中央要求、地方实际、机制运行、外地经验”四方面情况,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让每一次机构编制调整都“有理有据”。
“三不增”原则的严格执行,让资源配置更具靶向性。临时任务可通过抽调人员完成的不增编、职责可由现有机构承担的不增机构、编制使用效益低的不补充人员。今年以来,多个部门提出的增编增机构诉求,最终通过内部机制优化、人员力量统筹等方式得到妥善解决。近三年来,累计完成68项机构编制事项审核,未出现一起“盲目增编、随意设机构”的情况。
事后评估:跟踪问效,拧紧管理“责任螺丝”
“通过蹲点跟岗,不仅摸清了编制使用、职能运行等基础情况,还发现了部门间存在职责交叉、编制配置与工作任务不匹配等问题。”2025年,宜都市委编办年轻干部赴相关单位开展跟岗调研后,召开多次研讨交流会,为后续编制优化提供了依据。
自2022年起,宜都机构编制评估工作从“全面覆盖”向“精准聚焦”逐步深化,评估方式由定期报告、线下座谈、外界评价拓展到蹲点调研、随机抽查等方式。2022年完成全市69个部门的全覆盖调研,2023年聚焦11个重点部门开展深度评估,2024年延伸至乡镇(街道)、中小学校(幼儿园),不断创新评估方法,全面掌握机构运行情况,及时梳理问题短板并提出指导意见。依托评估成果,2024年收回闲置行政编制27名、事业编制133名,建立起行政、事业编制周转池,提升编制调剂机动性,将有限的编制重点投向市委社会工作部、医保局、城管局等机构改革新组建部门和民生领域,向乡镇(街道)下沉事业编制47名,夯实基层治理力量。同时构建多部门协同监督体系,形成覆盖全面、权威高效的监督合力,切实维护机构编制管理的严肃性。
如今,在宜都,机构编制“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成效持续释放,为磷石膏综合治理、铁路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优化体制机制保障;核准245名人才引进用编计划,吸引绿色环保、文旅等领域专业人才;动态调整中小学教师编制,缓解城区学位紧张与乡村师资薄弱矛盾。这套精准高效的管理模式,正为宜都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体制机制动能。
(责编:向姝 李华 审核:党艳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