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高质量发展看中国|一江清水映“绿”生“金”

2025-10-28 16:04   央广网  

央广网宜昌10月28日消息(记者邓子依)长江之畔,湖北宜昌。

曾经,“化工围江”的困境让这座城市面临生态与发展的抉择。

如今,这里正以绿色发展的力量回应着“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时代命题,在产业升级与生态保护的平衡中,走出了一条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路径。

长江宜昌段岸线风貌(央广网发 猇亭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一条鲟鱼“上岸”、一颗蜜橘“酿醋”、一根虫草“下山”、一根海缆“出海”、一块硅胶“增值”、一片塑料“降解”……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产业细节,背后是宜昌向“绿”而行的坚定足迹。

特色产业 “点绿成金”

走进湖北土老憨生态农业集团的橘醋庄园,数百个巨型橘醋储存罐整齐排列,罐内封存的橘醋原浆总价值近40亿元。作为全球柑橘文化发源地,宜昌拥有4000年柑橘种植史,年产柑橘超400万吨,大量农户依托这一产业生活。

橘醋庄园内数百个巨型橘醋储存罐整齐排列(央广网记者邓子依 摄)

“5斤宜昌蜜橘才能酿出1斤橘醋,未来公司规划年产15万吨橘醋,可为橘农带来30亿元的鲜果收入。”该集团文旅部副部长韩宗仁拿起一瓶十年陈酿橘醋介绍,过去,鲜果集中上市时偶尔面临滞销难题。如今,集团通过“全果利用”技术,将果肉酿成橘醋、果皮制成陈皮,让每一寸柑橘都实现价值跃升,不仅填补了国内高端冷餐果醋市场空白,还解决了鲜果的销售难题。

车间工人正在进行冬虫夏草的清洗工作(央广网记者邓子依 摄)

在东阳光集团宜都基地的洁净车间内,一根根冬虫夏草正通过生产线完成清洗、分选与冻干。“我们用了18年,在平原地区精准模拟高原的温湿度、光照与气压,真正实现了冬虫夏草的生态繁育与产业化。”项目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基地年产冬虫夏草60余吨,相当于2.4亿根,日均下线近60万根。

正在生长繁育的冬虫夏草(央广网记者邓子依 摄)

更值得关注的是,生态繁育的冬虫夏草不仅在有效成分上与野生品一致,重金属含量还远低于标准限度,从源头上保障了产品的安全与纯净。这项全球首创的生态繁育技术,让原本只生长于青藏高原的珍稀物种,成功在长江之畔“安家落户”,走出了一条从“靠天采集”到“不靠高原、不破坏生态”的绿色产业化新路。

清江鲟鱼谷的室内工厂化鲟鱼养殖基地(央广网记者邓子依 摄)

奔流不息的清江,在宜都汇入长江。然而,密集的网箱养殖在催生鲟鱼产业的同时,也让水生态一度承压。

2016年,宜昌坚决贯彻落实长江大保护要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率先全面拆除清江渔洋河86万平米网箱,推动鲟鱼“上岸”转向工厂化养殖,还大自然一江清水。

拆除网箱不是产业的终结,而是绿色发展的起点。

鲟鱼在模拟清江生态的水体中畅游(央广网记者邓子依 摄)

产业的转型之路在“中国清江鲟鱼谷”得以延续。如今,这里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体室内工厂化鲟鱼养殖基地,110万尾鲟鱼在模拟清江生态的水体中畅游。“基地通过模拟自然生态,对水温水质进行精准调控,使鱼子酱品质达到欧盟标准,年产量超100吨,占全球市场30%,高端产品每克售价400元,畅销全球20余国。”湖北清江鲟鱼谷特种渔业有限公司董事马敏介绍。

新的养殖模式构建了一条绿色循环链条:养殖用水循环利用率超过95%,所有尾水都经过严格净化,在达标后才被排回清江,实现“支流护水、干流受益”的生态联动。

绿色智造 “破局突围”

沿江东去,便来到了长江大保护的“立规之地”——宜昌猇亭。这座曾深陷“化工围江”困境的工业老区,如今正以“绿”为笔,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的实施,为长江岸线划定了清晰的生态红线。以湖北隆桥硅材料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沿江134家化工企业陆续“关改搬转”,承担起守护母亲河的生态使命。“这并非一次简单的位移,而是一场迈向绿色发展的战略抉择。”湖北隆桥硅材料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隆桥硅材料有限公司的智能中控系统(央广网记者邓子依 摄)

如今,走进该公司的有机硅新材料生产基地,传统化工的喧嚣已然消散,取而代之的是生产系统的静默协作和智能中控系统的全流程监控。公司果断摒弃高能耗、高污染的旧模式,从上游副产物中“提取”出特种硅油、硅橡胶等高附加值产品,应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建筑等领域,此外,通过废水回收、尾气循环等工艺,每年还可节约成本数十万元,实现了环保与效益的双赢。

超高压海缆装船现场(央广网记者邓子依 摄)

破旧立新,绿意更浓。在起帆电缆的装载码头,一根根为山海关海上风电项目量身打造的超高压海缆正缓缓装船。“这批海缆总长度超60公里,订单总值过亿元,诞生于不远处那座约180米高的VCV立塔。”海缆事业部项目负责人田明江告诉记者,这座位居全国第二的立式生产线,是宜昌海缆制造的实力体现。塔内6条先进生产线,可实现220kV绝缘线芯单根不间断连续生产35公里,持续运转28天。这种集约化、连续化的生产方式,大幅降低了单位能耗与生产过程中的碳足迹。

PHA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应用制品(央广网记者邓子依 摄)

绿色产业的浪潮,更涌向合成生物学等前沿领域。在湖北合成生物产业园,由微构工场与安琪酵母共建的微琪生物,正在打造全球最大的年产3万吨PHA生物可降解材料生产线,其中一期年产1万吨PHA绿色智能制造生产线已投产。其采用的“下一代工业生物技术”(NGIB)为全球独有。“PHA可在自然环境中完全降解,是从根本上解决塑料污染的‘绿色钥匙’。”湖北微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衡亮表示。这一项目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纤维织物、农用地膜、医疗器械等各个领域,是湖北在新质生产力赛道上的标志性工程。

长江宜昌段岸线风貌(央广网发 猇亭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从壮士断腕的“化工围江”到多点开花的“绿色崛起”,宜昌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数据显示,2024年该市GDP达到6191亿元,实现4年连跨两个千亿台阶,跃居中部非省会城市首位。

如今的宜昌,江豚逐浪、岸绿景美,产业向新、动能澎湃。这座被长江滋养的城市,正以绿色创新的实践,生动印证了保护与发展的辩证统一。

(来源:央广网)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https://img.cjyun.org/a/10092/202510/88825e950d66871cabbb91f0e80ae3e2.jpeg
{"appId":"wxa3f2130b58c1cccd","nonceStr":"6aYCF04Y3GTvbdTl","timestamp":1762185501,"signature":"cc601472b9e3134925e523fb71ae1d42224ff3c1","link":"https:\/\/m.hbyidu.com.cn\/p\/81662.html","desc":"\u957f\u6c5f\u4e4b\u7554\uff0c\u6e56\u5317\u5b9c\u660c\u3002","title":"\u3010\u592e\u5e7f\u7f51\u3011\u9ad8\u8d28\u91cf\u53d1\u5c55\u770b\u4e2d\u56fd\uff5c\u4e00\u6c5f\u6e05\u6c34\u6620\u201c\u7eff\u201d\u751f\u201c\u91d1\u201d","imgUrl":"https:\/\/img.cjyun.org.cn\/a\/thumb\/10092\/202302\/8ba5c45887b69fb951acda1dfc539f73.png!w300_h300.png","de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