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省干部素质提升年,宜都市以一场覆盖全市120个乡村的直播带货培训,悄然开启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的静水深流变革。
百余名村干部以手机为“新农具”,在直播带货的浪潮中激活乡村产业,于云端接单的实践中重塑基层治理,更在“屏对屏”的互动中筑牢执政根基。古老乡土与数字洪流,在两江交汇的宜都激荡出澎湃新声。
直播带货
小屏幕打开产业振兴大格局
“老铁们,看看咱这高山脆李,咬一口,又脆又甜……”站在挂满果实的李树园里,王家畈镇夏家湾村党总支书记张桂先对着手机屏幕,略带生涩地开始了他的直播首秀。
54岁的张桂先试水直播,是“赶鸭子上架”。
3月,接到市里举办村干部直播带货培训班的通知,老张心里直打鼓,“上网直播,不是年轻人的事吗?我五十多岁的人了学了干嘛?”
镇上干部给他打气:“不论年龄大小,都要与时俱进。”
创意、拍摄剪辑、平台规则,5天的学习干货满满。
走进直播世界,眼前仿佛炸开了万花筒。一方小小的屏幕里,全国各地的村干部将土特产卖到全国,定睛一看,比自己年长的一大把。
老张想,自己要强了大半辈子,怎么也不能掉队。
“回来后,我拍了一小段油菜花田的视频,收获400个小红心。”自此,李树开花、村组通车、玉米结苞,村里随处可见的景象,都成了张桂先拍摄的素材。
白天忙村里的事,晚上刷抖音、剪视频,老张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夏家湾村干部张桂先”抖音号慢慢积累了3.9万点赞量、3000位粉丝。
7月,4000斤脆李挂满枝头,老张想着帮果农卖个好价。可躲在屏幕后拍和走到屏幕前播大不一样,老张心里有些没底。
市里又组织张桂先和38名村干部再赴洪湖取经。“学成归来”的老张有了底气。
“直播间不能来者不拒,品质保障要放首位。”“老张严选”包括:品质不佳的果子不收,水分不足的瓜不卖,工艺不达标的腊货不上架。
精心筹备后,老张开始了首场直播。屏幕前,是村书记嘶哑却兴奋的讲解;屏幕背后,是果农舒展的眉头和丰收的希望。不到两小时,首批300多斤清脆李、几十斤鸡蛋、洋芋等土特产销售一空。
“不错啊老张,下次什么时候帮我们卖。”乡亲们询问次数多了,老张正紧锣密鼓地筹备下次直播带货。
延伸
截至目前,宜都市委组织部组织全市村干部开展3期培训166人次,其中,年龄最大的60岁,60后、70后占比七成,村级账号已进行409场直播,卖出农产品520万元。
云端治理
指尖流转纾解基层千千结
“怎么修?大家线上说。”枝城镇六里冲村党总支书记黄华耘架着手机来到堰塘边,准备解决问题。但没想到,首次试水直播办公成了一场“吐槽大会”。
“齐小腿肚的水,两天就没了,这塘是摆设。”
“之前修过还不行,到底是人的事,还是塘的事?”
屡修屡漏的堰塘,是二组村民的“心病”。村民积累已久的怨气充斥在直播间里,黄华耘有些招架不住。
是再修?还是另想办法。一场直播下来,毫无头绪。
想办好事,为啥大伙儿不支持?黄华耘想不通。
“遇到难题多向师傅请教。”组织的提醒点醒了黄华耘。他主动上门,请老支书李德财支招。
“解决问题要依靠群众。”李德财陪着黄华耘找到当时参与的村民们,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清清楚楚。
第二次直播,黄华耘把李德财和当时参与挖塘、修塘的村民们全部请到镜头前。
“这条沟的转角有个窟窿,用混凝土堵不住。”
“得用土方法。”二组老组长孙永之提出“三合土”方案得到大伙一致赞成:底子要20厘米厚,三分之二的土,三分之一的灰。
此时,不断有村民围拢到堰塘边,评论区留言也热闹起来——
“黄书记,我有夯机,需要就招呼一声”。
“水塘管着我家2亩地,我愿意投工。”
最终,村里筹钱供料,受益户出力,短视频“云监工”,过去要花10多万元整修的堰塘,这次仅花费1万元。很快,昔日“漏塘”变得滴水不漏。村民竖起大拇指,评论区暖流涌动。
“镜头像手术灯,照得干部无处躲藏,但也让群众看见治理的复杂肌理。”黄华耘带着六里冲村以同样的方式,又整修了5口塘堰。
把修塘这件村民最盼望的事办成,黄华耘的抖音号“耘哥在农村”获赞4.5万,粉丝涨到4500人。
自此,“耘哥在农村”成了村干部的办公利器。从前主要在村委会办公的村干部,如今在线接单,了解村情民意,发布金融反诈宣传,调解邻里矛盾……
延伸
数据显示:宜都市目前共有115个村级账号活跃在一线,村干部由8小时坐班变24小时网上接单。
网聚民心
小切口锁定民生大关切
看到95后村干部邵龙琰总是架着手机在村子里转悠,起初,质疑声也不少。
“年轻人就爱搞这些花架子。”村里老人在背后嘀咕。
“拍视频能当饭吃?不如帮我爹妈量个血压。”在外务工的村民在评论区开喷。
面对质疑,行动是最好的回复。
在一次环境卫生检查过程中,村干部通过无人机发现清江河边有一处白色垃圾。一打听,是拆除网箱时村民熊开元留下的。
上门协调,却发现60多岁的熊开元患病住院。邵龙琰二话没说,驾船来到河岸边,将陈年垃圾清理干净。
“这丫头真能吃苦。”看到视频,熊开元和家人小红心点赞。
这件事让邵龙琰意识到,村里有不少留守老人和儿童,这一老一小不会使用或者没有智能手机,在屏幕上是“沉默的少数”,但在现实生活中却需要更多的关注。
于是,邵龙琰开始走家串户,摸清村里“一老一小”情况后,决心要把镜头对准他们,并在镜头前承诺:要为村民做100件小事。
留守儿童杜芸一直是村“两委”重点关注的对象。
周末,想到读初三的杜芸放学会回家,邵龙琰抽空到河边钓了两条鱼,送到杜家。
“阿姨,我送两条鱼来,中午烧了给孩子加个菜。”视频中,邵龙琰把鱼交到杜奶奶手上,老人乐得合不拢嘴。
7月,杜芸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宜都一中。远在江苏务工的父亲杜石芹说:“看到家人在视频里笑得那么开心,我心里踏实多了。”
随着远方游子们的云点赞、小红心越来越多,小邵账号留言区里求助的信息也越来越多。“小邵,能帮我家老人买点药吗?”“我爸的老年认证又不会弄了。”
“百件小事”记录本上,待办事项密密麻麻。“做这些事,琐碎、辛苦。”邵龙琰说,但被大家信任、需要,再累也值得。
延伸
据不完全统计,宜都市户籍总人口中,乡村人口约18.3万人,占总人口的49.1%。全市不少村干部开通服务账号,开展“土鸡火锅送进城”“乡村云集市”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