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融媒讯 (通讯员 郑雪峰)在陆城街道的村头巷尾,活跃着一支特殊的队伍——法治村主任。他们来自群众、熟悉乡情,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化解纠纷,用法治守护安宁,是扎根在基层的“法治根须”,是群众身边的“贴心人”,更是推动基层法治建设的“硬核”力量。朱绪北是这支队伍中的代表之一,他用草帽卷尺和法理人情,书写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
八月酷暑,龙窝村一村民家门口聚集了不少人,争吵声不绝于耳。原来,该村民为了家人的安全,在门前的公共道路上私自安装减速带、堆放石凳等限宽。这一行为引起了隔壁邻居的强烈不满。
“这路是大家的,怎能由他一个人说了算?”邻居情绪激动,“这么高的坎,车子经过颠簸不说,万一有人摔了谁来负责?”“要不是这坎挡着,那些疯跑的车说不定就撞到我孩子了,谁负得起这个责?”该村民也坚持认为自己的做法合理。
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围观群众越聚越多,矛盾一触即发。就在这时,一个沉稳的声音传来:“大家都静一静,不相干的都散了……”说话的正是朱绪北。他是一名退伍军人,在司法行政系统干了大半辈子,退休后选择继续发挥余热,成为了陆城街道的一名法治村主任,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朱爷爷”。
面对激烈的争吵,朱绪北没有简单评判对错,他把草帽往头上一扣,拿起卷尺说道:“走,咱们去看看现场!”烈日当头,朱绪北半跪在滚烫的路面上,仔细测量减速带的高度。“8厘米,超标3厘米”,他收起卷尺,语气坚定,“这确实容易造成安全隐患。”
该村民不服气,“装减速带是为大家着想!要拆也行,你们签协议保证出事了承担责任!”说着两手一摊,“装这玩意儿我没花钱?我又不是疯了!”
听见该村民的埋怨,朱绪北话音转柔,“上周我也专门跑了几趟交警中队,跟专业同志请教过了,装减速带不是不可以,但高度一定要合规。万一真有人因为这坎摔伤了,咱们心里都过意不去,是不是?”见该村民神色有所松动,朱绪北趁热打铁,找出纸和笔画出一幅示意图,“石凳往后挪点,坎子降低些,拐角再加个凸面镜,消除视觉盲区,费用三家平摊,花小钱、防大险,你们看这样行不行?”
“朱爷爷说得在理,我们同意!”邻居率先表态。该村民想了想,补充道:“那我能不能在门口装个监控?也算多一重保障。”“可以”,朱绪北点点头,“但一定要注意,摄像头只能拍自家门口,不能侵犯他人隐私,这是民法典里有明确规定的。”
随后,大家在调解协议书上按下了手印。
施工那天,朱绪北又戴着草帽、拿着卷尺出现在路边,“一厘米都不能差!”看着他认真的样子,大家是既佩服又感动。
凸面镜装好的那一刻,几个邻居都笑了:“这下敞亮了,大家都安心!”朱绪北摘下草帽,也笑得眼角弯弯。
在陆城街道,像朱绪北这样的法治村主任一共有19位。作为基层法治建设的重要创新,“法治村主任”制度通过选聘退休政法干部、德高望重村干部等懂法、有群众基础的人员驻村服务,有效打通了基层法治的“最后一公里”。他们扎根乡土,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信得过的方式,把法治的温度带进千家万户,用真诚与奉献守护着一方安宁,编织出基层治理中最动人的风景。
(责编:向姝 李华 审核:党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