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融媒讯(通讯员 李晓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行医保基金总额付费是构建医共体医保支付政策体系的核心和首要环节,更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关键一步。宜都市围绕“县级强、乡级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目标,合理规划,统一管理,分工协作,强力推进县域医共体总额付费改革。
高标准加强顶层设计,明确责任路径。今年,宜都市卫健、编办、财政等8部门共同印发《宜都市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工作方案》,从宏观层面确立了医共体建设的总体目标与实施框架。以宜都市人民医院为医共体总医院,联合市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疾控中心、市急救中心及各乡镇(矿区)卫生院、陆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村卫生室(社区医务室)共计150家医疗卫生单位,协同推进宜都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同时,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健全运行管理机制,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强化绩效考核分配,优化机构功能定位,着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高规格建立推进机制,强化组织保障。《宜都市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印发,标志着深化医改工作推进机制全面建立。不久后,宜昌市医保局批复同意宜都市开展紧密型医共体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工作。在此基础上,《宜都市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保总额付费实施方案》出台,切实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与县域医共体建设走向深度融合。
高效率督促落实执行,确保方案落地。在市级统筹年度收支决算基础上,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以当年县域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基本医疗统筹基金预算支出为县域预算总额。同时,综合考量宜都历年医保基金使用情况、累计结余规模等实际要素,参考县域医共体过往医保基金结算数据,科学确定预付金额。建立健全医保基金“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激励约束机制。根据县域医共体年度考核和医疗费用年终清算实际情况,确定结余留用资金或合理超支分担费用。聚焦政策协同,着力构建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模式,不能“一包了之”。在DIP政策框架范围内,积极开展康复医疗、精神疾病、安宁疗护等按床日付费,探索符合中医药特色的医保支付方式。运用相关政策鼓励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通过提供整合型服务、提升服务效率、优化收入结构等追求结余,为参保群众带来更优质、暖心的医疗服务。
(责编:向姝 李华 审核:党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