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宜都市106名百姓宣讲员以文艺类、语言类等多元形式登上宣讲擂台,将“弘扬三大精神 汇聚奋进力量”的主题融入基层实践的故事长卷。从弘扬孝道正风到老旧小区“破茧成蝶”,从“宜都爱才”的育才故事到文明创建的暖心画卷,18支队伍以沾着泥土、带着露珠的原创作品,让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可观可感的场景。在这背后,深挖巴楚文化精神内涵、激活传统艺术现代生命力的创新实践,正是宜都新时代文明宣讲直抵人心的核心密码。
在宜昌这片巴楚文化交汇之地,崇虎尚武的巴文化与浪漫神秘的楚文化,早已在历史长河中交融共生。“宜学都讲”的智慧,正在于将这一独特文化基因转化为理论宣讲的感染力。当宜都“宜都楠管”非遗传承人彭世荣用方言唱响《宜学都讲》,从项目背景唱到阵地建设,从特色亮点唱到项目成效,这门古老曲艺焕发出传播时代新声的活力。可见,激活地域文化基因,是打通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的核心密码。
传统艺术形式成为理论宣讲的“扩音器”。快板《五村合璧织锦绣》以明快节奏奏响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乐章;相声《宜都赞》诙谐风趣,刻画出支点建设的“宜都实践”;舞台情景剧《五朵金花孝敬婆老妈》则将新时代孝道故事深情演绎于光影之间。这些作品并非简单“旧瓶装新酒”,而是让巴楚文化的审美意象与现代精神深度共鸣,实现了传统形式与时代内容的完美融合,这本身就是文化自信与创新活力的生动彰显。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观照现实。在宜都“宜学都讲”的宣讲舞台上,注重“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基层治理的难点、社会关切的痛点,被敏锐捕捉并作为切入点转化为鲜活的创作题材。市检察院的原创小品《猛药传奇》现形记,以“在线说法+做客访谈”的小品展现形式揭露针对老年人的诈骗套路,在笑声中播撒法治种子;市农业农村局宣讲员通过讲述农业工作者的奋斗故事,将乡村振兴的答卷真正“写”在沃土之上。这些实践深刻表明,理论宣讲只有紧扣时代脉搏、回应人民呼声,才能获得最广泛的情感认同与实践动力。
宣讲内容从群众中来,终须回到群众中去检验。老旧社区治理的故事被搬上舞台后,台上那句“管不管,是态度问题”的铿锵回应,是万千居民亲身经历的楼道改造、电梯加装、环境提升的真实写照。4500余场宣讲覆盖30万人次,这些来自一线的“微剧情”通过送戏下乡、线上微视频等方式持续扩散,推动理论宣讲与文明实践形成双向滋养的良性循环。这也正是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让群众成为宣讲的主角与受益者,理论才能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凝聚起最磅礴的奋进力量。
宜都“宜学都讲”宣讲品牌的可持续性,源于一套科学体系。该市构建“两团多队”宣讲矩阵——以市委宣讲团、青年宣讲团为引领,多样化宣讲队广泛参与,更培育出1.2万名百姓宣讲员、400余名金种子人才。“云上茶乡”“两江石榴红”等25个子品牌遍地开花,形成“1+11+N”的全域覆盖网络,健全的宣讲机制与人才梯队,确保了宣讲活动常态长效、活力永续,为理论武装的基层实践提供了坚实保障。
从彭世荣的楠管声回荡剧场,到检察官演绎的反诈小品走进社区;从1.2万名宣讲员行走城乡,到4500余场宣讲浸润30万群众心灵,宜都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探索证明,唯有将政策理论从文件上的术语转化为带着泥土气息的乡音俚语,才能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活”在群众心坎上。这片曾孕育巴楚传奇的土地,正以文化创新为湖北“支点建设”夯筑起精神地基。(宜都市“两江潮”网评团队、宜都市王家畈镇 孙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