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融媒讯(通讯员 熊建坪)在生命与时间的赛跑中,现场“第一目击者”的应急救护能力,往往决定着生命的走向。为牢牢抓住急救“黄金四分钟”,将急救技能转化为守护群众安危的日常力量,今年7月中旬以来,宜都市红十字会启动并完成了覆盖全市10个乡镇(街道)的应急救护培训下沉行动。
十场培训如同播撒下十颗“生命种子”,在基层沃土中生根发芽,织就了一张坚实的基层生命应急防护网。
精准部署,让培训“沉”到最基层
基层是应急管理体系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守护生命的“最前哨”。宜都市红十字会深刻认识到,提升基层自救互救能力,是构建全域应急救护体系的关键一环。此次培训并非临时举措,而是经过周密调研和精准部署的系统工程。
针对乡镇(街道)不同人群的特点与需求,宜都市红十字会制定了差异化培训方案。培训对象广泛覆盖镇、村(社区)干部、网格员、民兵应急分队、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等,确保关键岗位人员优先掌握技能,进而带动周边群众。
培训内容聚焦心肺复苏(CPR)、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使用、气道异物梗阻急救(海姆立克法)、创伤包扎止血等实用核心技术,强调“学得会、用得上、能救命”。
生动教学,让知识“活”在实操中
告别“纸上谈兵”,突出“实战实操”,是本次系列培训最鲜明的特色。
宜都市红十字会的资深应急救护培训师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更拥有丰富的教学与实战经验。他们采用“理论讲解+模拟演示+手把手实操+考核检验”的模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析技术要点,借助人体模型和AED训练机等专业器材,一步步分解操作流程。
学员们围在模型周围,认真观摩、踊跃提问。在讲师的悉心指导下,从环境评估、意识判断、呼救求援,到胸外按压的深度与频率、人工呼吸的方法、AED电极片的贴放位置等,每一个步骤都力求标准到位。
现场学习气氛热烈,一位来自枝城镇的社区网格员在反复练习后感慨:“以前只在电视里看过心肺复苏,觉得很难,不敢上手。今天在老师指导下自己操作了一遍,心里有底多了。真要遇到紧急情况,我知道该怎么做了!”这种“沉浸式”体验,极大消除了大家对急救的畏惧感,增强了施救信心。
成效显著,让技能“守”在群众旁
十场培训,累计培训考核合格人员346人,为宜都市基层增添了一支具备初级应急救护能力的“生力军”。这张由346名初级救护员编织成的网络,渗透到各个社区、村落,意味着在突发意外现场,及时有效的初级生命支持将更有可能实现。
“培训的目的不仅是发一张证书,更是希望每一位学员都能成为一颗‘种子’,一方面在危急时刻敢于出手、科学施救;另一方面也能将所学知识技能传播给家人、邻居和同事,实现‘培训一人,守护一片’的倍增效应。”宜都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展望未来,让守护“延”在常态里
此次覆盖全市的应急救护培训活动,是宜都市红十字会完善基层组织建设、服务基层民生、参与基层治理的一次成功实践。它不仅显著提升了基层应对突发事件和意外伤害的应急救援能力,更弘扬了“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新时代文明风尚。
生命无价,救护有道。下一步,宜都市红十字会将继续深化红十字基层组织建设,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定期开展复训与提高班,同时积极推动AED等急救设备在公共场所的配置与普及,努力打通应急救护“最后一公里”,让“救”在身边成为宜都这座城市的温暖底色和安全基石,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构筑起一道更加坚固的防线。
(责编:向姝 李华 审核:党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