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松宜矿区以精细化服务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2025年春节前,松宜矿区举办惠民文艺汇演暨敬老活动,500余群众现场感受孝道文化
松宜矿区青年干部参加宜都市2025年迎新春长跑,鼓舞干劲
王家湾片区党委组织“爱心义剪”志愿服务活动
官渡坪片区党委召开楼栋会,党员群众自发出资支持社区开展党群活动
官渡坪片区党委“爱心针线坊”开张第一天,受到群众欢迎
城坡垴片区党委组织“庆端午”主题活动,街坊邻里齐聚一堂包粽子
官渡坪片区党委组织残障人士参观三峡大坝,鼓励他们融入社会大家庭
9月25日,宜都市松宜矿区官渡坪社区“爱心针线坊”内传出阵阵缝纫机声响。几位年近花甲的妇女正低头专注地缝补衣物。“矿区退休职工年纪大、眼睛花,钉扣子、修拉链这类小事,成了他们的实际难题。”社区居民沈德蓉一边操作机器一边介绍,同时也道出了松宜矿区基层治理的难题。
松宜矿区地跨松滋、宜都两市,面积108平方公里,曾是湖北省第二大煤炭生产基地。2017年煤矿全面关停后,这里留下1万多名职工,其中低保户等占比较高,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近三成。
钉扣、缝补只是众多难题的一角。伤残照料、设施老化等问题,共同构成了矿区治理的“银龄考卷”。面对挑战,松宜矿区党工委以“绣花功夫”开展精细化服务,用一针一线“绣”出了基层治理的温暖图景。
细“绣”先锋图:
党员带头织密服务网
“企业管理抓生产,基层治理抓党员。”官渡坪片区党委书记镇祝龙一语道出松宜矿区党工委的治理智慧。
松宜矿区党工委下设7个社区党总支、37个党支部、1个非公企业党委(铁路公司党委)。现有党员1199人,本地党员614人,占比51%;流动党员585人,占比49%;60岁以上党员901人,占比75%。
面对小区分散、协调难的局面,松宜矿区以机制改革破题,优化社区布局,整合资源提效能。依照“属地管理、就近整合、平稳过渡”原则,矿区将原有坛子口、鸽子潭等四个社区整合进入新成立的三大片区党委,变“零”为“整”,踏出了凝聚力量、夯实治理的第一步。
然而,合并仅是开始。随着年轻人外出务工,矿区留守的老人、儿童、残障群体逐渐成为主体,党员作用难发挥、居民纠纷不断,仍是横在松宜矿区党工委面前一道棘手的“治理难题”。
如何破局?答案藏在“关键少数”中。
镇祝龙正是这样一位“关键人”。2022年11月,这位原本从事煤炭贸易的松宜子弟,毅然接下了官渡坪社区书记的重担。上任首年,他重建支部活动室、整理党员档案、为党员过“政治生日”,一步步唤醒组织的温度与存在感。
凝聚党员力量后,镇祝龙迅速将目光投向特殊群体:组织工亡家属重回矿区、建立精神障碍患者子女关照机制、为稳定期患者提供工作岗位、开展残疾人四季养生讲座……一件件暖心实事,逐渐赢得群众的信任。“到了2023年,大家都愿意跟我们说话了,工作也好开展了。”镇祝龙感慨地说道。
走进城坡垴社区白水港小区,绿植整齐、道路洁净、车辆有序,一片祥和景象。这一切,离不开72岁的老党员、退役军人张文林的努力。
2022年底小区改造完成后,为让退休职工既享受到物业服务,又不让物业费加重经济负担,张文林主动站了出来,牵头组建居民自主物业团队,身兼物业管理中心主任与业委会主任,团队财务、保洁、维修、安保等人员应有尽有,推动小区从“无人管”到“一起管”,探索出一条廉租房小区物业管理的新路子。
“从前的小区,人员杂,治安乱,偷盗行为多,如今在张主任的带领下,小区环境更美了、更加安全有序。”小区居民雷正春介绍。
在这些先锋党员的带动下,175名老党员、退休干部和居民代表踊跃加入“平安中心户”,主动调解纠纷百余起,排除安全隐患三十多处——一针一线“绣”出的,不仅是社区的体面,更是党群连心、邻里信任的温暖图景。
巧“绣”安居景:
硬件提升绘就幸福底
基层治理,既靠人带头,也需实打实的硬件支撑。
每天傍晚,官渡坪社区新建的文体广场便有不少居民前来闲坐、运动。人群中,几位特殊的“运动员”正在志愿者的陪伴下运球、挥拍、跳跃……笑容在他们脸上渐渐绽开。
这个120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是官渡坪片区党委在多次楼栋会中听民意、汇民智后,今年落成的年度实事项目之一。广场建成后,不仅成为居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更化身为一座融入温情的“康复基地”。
为进一步帮助精神残疾人走出家门、打开内心,片区党委发起“运动陪伴”志愿行动,招募热心居民利用业余时间陪伴他们打球、运动,通过体育疗愈舒缓情绪、重建社交自信。
一位重度精神障碍患者的父亲感慨道:“以前儿子整天闷在家里摔东西、拒绝吃药,现在晚饭后竟主动抱着篮球去场上等伙伴——这在我过去想都不敢想。”
像这样的文体活动广场,今年松宜矿区建成投用2处,进一步满足退休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
而官渡坪片区党委做的另一实事,便是解决老年人“上下楼难”的问题。片区党委连续召开17场楼栋会,广泛搜集民智。
最终,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金点子”被采纳:在楼梯转角安装歇脚小板凳。短短时间,300张暖心板凳落户各单元,老人们终于可以停一停、喘口气。
党委还借此契机开展楼道清理行动,整治杂物堆放、飞线充电等乱象,同步消除安全隐患。
不止于“能下楼”,更要“玩得好”。社区陆续增设石凳、石椅,方便老人休憩聊天;利用市政改造项目提升环境品质,让退休生活更有温度。目前,片区党委正积极借鉴城区经验,探索“群众主动、政府扶持、第三方参与”的电梯加装模式,力争从根本上解决高龄住户的出行难题。
今年4月,城坡垴社区白水港小区外的一片闲置空地也迎来“变身”。
这里紧邻小区及学校,却杂物堆积、车辆乱停,不仅影响环境,更遮挡视线、埋下交通安全隐患。在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后,社区联合住建、交通等部门实地勘察、反复论证,制定出停车场改造方案。
经过全面清理、拆除废筑、视野拓宽,70个停车位科学施划,限高架、照明灯、监控摄像相继安装到位。
“以前这又乱又危险,现在整洁安全,大家都满意!”小区居民刘涛笑着说。
一张板凳、一个花坛、一片草坪、一个停车场……近年来,越来越多小而精的设施在松宜矿区落成,这些点滴变化,共同拼成了矿区的“安居底图”。
正如官渡坪片区党委书记镇祝龙所说:“把群众期盼转化为行动清单,让‘党员红’引领‘志愿红’,就能在双向奔赴中书写基层治理新答卷。”
共“绣”同心圆:
暖心服务绘就温情圈
基层治理常治长效,更是要让每个人都成为“绣娘”,共同绣出美好生活。
9月19日,星期五,王家湾社区陈和坤志愿服务小组的“靓景星期五”活动如约而至。志愿者们的身影准时出现在楼道里。敲门、问候、查燃气、看消防……他们把安全的叮嘱,送进一户户人家。
“这项活动从2019年开始,每周五雷打不动!”王家湾片区党委副书记彭露云说。今年以来,社区已开展环境整治、关爱老人等志愿服务30多场。社区越来越干净,人心也越来越暖。
今年,一支爱心义剪队也从王家湾社区出发,给更多老人带去便利。邓爷爷常年瘫痪在床,出门理发这一生活小需求都成为奢望,而社区有这一需求的群众很普遍。为此,王家湾片区党委招募志愿者,成立爱心义剪队,为高龄及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居家理发服务。
小举动,解决大烦恼。温暖,也在孩子心中发芽。
7月11日清晨,松宜矿区“爱心妈妈”暑期特别关爱行动正式启程。在矿区妇工委的组织下,一支由妇联执委和热心群众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手提装满文具和关怀的学习礼包,分组走进41个结对儿童的家庭。
“爱心妈妈”们送上礼物,走进孩子的世界——耐心询问生活近况,认真翻看暑假作业,俯身倾听那些小小的烦恼和心愿。
志愿者邓宏梅感动地说:“我结对的孩子才5岁,我去时他正认认真真趴在小桌上写字,那一刻我就想,一定要陪他好好长大。”
“爱心妈妈”项目已走过十八个年头,早已成为松宜矿区的一面旗帜。2024年,该项目荣获宜昌市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并获资金支持2500元,为更多爱的延续注入动力。
而在官渡坪社区,“三心服务”同样浸润日常。“爱心针线坊”里,居民们自发捐赠的缝纫机嗒嗒作响,重新焕发生机。老人们一边缝补衣物,一边唠着家常,2000件衣物重修完好,48条民情也在闲聊中悄然汇集。
社区在15个居民集中点放置“孝心磨刀石”,让230把刀具重焕锋芒。邻里纠纷在“磨刀等候议事会”中消弭于无形。出行不便者,也可在每月双周四的志愿者上门服务过程中,一并完成磨刀、维修、政务代办等事项。
还有安放在楼道转角的300张“暖心小板凳”,在这里,500余人次在此歇脚谈心,12项民生诉求通过“板凳民情会”直通社区。
今年以来,松宜矿区党工委通过多维活动聚民情,让更多居民以传统佳节为纽带,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群众性活动17场次,吸引居民群众5000人参加;举办的80+暖冬敬老活动,累计为105名80岁以上高龄老人编织佩戴红围巾;同步统筹建设老年大学多功能阵地,精准开设广场舞、书画、编织等7类课程,聘请专兼职教师16人,招收学员160人次,以特色教学实现老年群众“老有所乐”。
百余场活动,一次次握手、一句句问候,居民从陌生到熟悉,社区在温情中自我修复、向上生长。这根以党建为引、以民心为线的“绣花针”,正一针一线绣出松宜矿区的温暖图景。
三峡日报记者 方勇华 孙玉敏 通讯员 李艳
本版图片由宜都市松宜矿区管理委员会提供
记者观察
“绣花功夫”织就幸福底色
松宜矿区,一个承载着时代印记的特殊地域。它曾经历万人采煤的“高光”,也走过煤矿关停后的“沉寂”。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铸就了松宜人坚韧的品格。步入后煤矿时代,民生福祉成为这里最核心的议题。
矿区转型之路充满挑战,老龄化问题突出、设施陈旧、人员分散,曾是基层治理面临的现实难题。然而在这里,党建不是悬浮的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扎实行动。从镇祝龙这样的“领头雁”,到张文林这样的老党员,再到无数默默奉献的志愿者,他们以脚步丈量民情,用温情化解难题,将党组织的关怀切实传递到每个角落。
更为难得的是,这里的治理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众人拾柴”。爱心针线坊、孝心磨刀石、银龄互助网……一个个微小的载体,让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社区在互动中重塑信任。党建如同一根细腻的绣花针,精准穿起民心这条关键线,绣出了一幅有温度、有韧性的生活画卷。
松宜矿区的生动实践印证:基层治理未必需要轰轰烈烈的变革,那些贴近生活、温暖人心的细微服务,往往更能浸润日常,织就幸福生活的扎实底色。
三峡日报记者 方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