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共”治水 河湖“蝶变”

2025-09-15 16:42   市水利和湖泊局  

宜都融媒讯(通讯员 廖双 严玲)近年来,宜都市坚持“共谋、共护、共治、共创、共享”理念,推动多主体参与山区河流治理,全面提升河流管护水平。

制度共谋。联合镇村、水利、环保、农业农村等部门开展流域综合治理,强化党建引领。通过“一下三民”、新时代文明实践、支部主题党日等活动收集河湖问题,借助屋场会、湾落会等契机收集整理群众诉求。根据相关水利法规,结合宜都实际,总结归纳堰塘整治“堰七条”、畜禽养殖管理“养八条”、灌溉管理“灌九条”、涉河建设管理“建十条”等操作规程,规范涉河建设行为。以此为蓝本,发布《河湖管护正负面清单》,以简明扼要、朗朗上口的形式在全市宣贯,基层河湖长履职有了“明白卡”,涉水活动有了“行为规范”,进一步完善“河湖行为准则”,解决各类问题100余件。

岸线共护。推广“河长+检察长+警长”“河长+法院院长”“河湖长+乡贤”等协同模式,通过司法监督、公安执法等力量介入,增强对河湖“四乱”等违法行为的威慑和打击力度。推行“三员合一”模式,聘用低收入及闲置人群担任水利巡河员、护河员、护林员,统一考核管理,强化基层水环境保护,增加村民收入、盘活劳动力,助力乡村振兴。建立“家庭文明诚信档案”,将村民河道保洁、垃圾清理、志愿服务等公益行为转为积分累计,在“环保银行”“乡风文明生态超市”兑换物资的方式,调动群众参与热情。截至目前,已建村级环保超市47家,回收再生资源37.05吨,发放环保积分9.21万分。

水质共治。推进排污口溯源整治,将全市658个排污口巡查责任分解到相关市直部门,将排污口巡查纳入河湖长日常巡查工作中,增强巡查整治力量。实施养殖污染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业废水污染治理及水环境监测系统建设“4+1”治理举措。截至目前,3处畜禽粪污集中收集处理中心、81套分散式生活污水设施、19处污水处理厂已投入运行。

文化共创。整合试点流域主题文化,将新桥河、拖溪、渔洋河、清江、长江流域等相关水文化旅游景区串联。大力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串联红岩河遗址游览区、油榨坪农耕文化研学、拖溪胡敌纪念馆等旅游资源,深度挖掘青林古镇、鲟龙湾、清江湾等自然山水旅游资源,融合发展山水人文旅游产业,大力推动沿江旅游文化经济发展。2024年,以三峡千古情为代表的水文化旅游产业接待游客7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9亿元。

成果共享。打造“一线两带三区”:“一线”,即滨江公园为长江与滨江岸线之间的主观景轴线;“两带”,即渔洋河景观带、清江亲水带;“三区”,即运动健身区、生态文化区、休闲活动区。整合两湖(贵子湖和南桩桥湖)荷影、农耕采摘、宜都码头等主题元素,通过“一线两带三区”将绿水青山、特色建筑、历史沉积、文化承载、休闲娱乐融于一体,将河湖长制、生态环保、农文旅融合、和美乡村工作相结合,兼顾生产、生活、生态,推进河畅水安、治污净水、兴产富民和美丽家园缔造建设,着力推进健康河湖、美丽河湖、幸福河湖梯次推进。

(责编:向姝 李华 审核:党艳秋)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a/10092/202509/b597a2c64331c548479c6d6b209d8b9f.png
{"appId":"wxa3f2130b58c1cccd","nonceStr":"p1eriAi0GjJhpqSv","timestamp":1758038634,"signature":"38bc64bed8c1d584a8ac612aa8ce4991d9a81c38","link":"https:\/\/m.hbyidu.com.cn\/p\/80241.html","desc":"\u63a8\u52a8\u591a\u4e3b\u4f53\u53c2\u4e0e\u5c71\u533a\u6cb3\u6d41\u6cbb\u7406\uff0c\u5168\u9762\u63d0\u5347\u6cb3\u6d41\u7ba1\u62a4\u6c34\u5e73","title":"\u201c\u4e94\u5171\u201d\u6cbb\u6c34 \u6cb3\u6e56\u201c\u8776\u53d8\u201d","imgUrl":"https:\/\/img.cjyun.org.cn\/a\/thumb\/10092\/202302\/8ba5c45887b69fb951acda1dfc539f73.png!w300_h300.png","de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