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融媒讯(通讯员 魏珊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处置各类灾害事故,是应急管理部门的核心职责。宜都市应急管理局以人大工作评议为契机,针对代表与群众提出的“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管控”“搭建企业沟通交流平台”“提升应急指挥及救援能力”等意见建议,逐条拆解制定整改措施,明确目标、时限与责任股室,坚持边评边改、立行立改,力求改出亮点、改出创新,推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再上新台阶。
以“流动课堂”搭建“交流平台”
为破解企业安全培训“不精准、覆盖窄”的难题,宜都应急管理局创新推出“流动课堂”模式,为企业搭建起交流学习的桥梁。
在危化领域,“流动课堂”实现提档升级。一方面邀请行业专家每季度入企,聚焦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的难点、痛点问题现场答疑;另一方面组建7人业务骨干团队,围绕法律法规、涉企政策、管理经验、典型案例等内容,提供“点单式”授课,做到“企业有需求、课堂马上到,全行业覆盖、无死角服务”。同时,选取安全管理“标杆企业”,从管理模式、技术应用、应急处置等维度开展课题研究,提炼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成果,带动全行业对标提升。
在工贸领域,同步开展“安全管理提质行动”,建立“长板共鉴・短板同补”工作机制,通过组织专家入企、培训提升等方式,在相关企业内进行隐患问题专业帮扶和优秀管理经验推广交流,指导企业精准把握政策要求、提升管理能力,实现互学互鉴、取长补短。
今年以来,该局已“送课进企”50余次,开展帮扶指导24次、专题交流研讨会3次,以点带面提升企业安全管理与培训水平,压实企业主体责任,让“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从口号变为现实。
以“全员参与”激活“安全治理”
为打破企业安全管理“单向指令”的局限,宜都市应急管理局推动建立企业隐患报告奖励制度,激活全员参与的“治理动能”。
该局印发《宜都市推动建立完善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实施方案》,明确“宣传发动、帮扶指导、严格执法、抽样评估、总结提升”五个推进步骤,分阶段指导企业对照《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核心内容》,建立符合自身实际、兼具操作性与实效性的奖励机制。
同时,常态化开展“安全隐患随手拍”“安全隐患我查找”“安全吹哨人”等活动,鼓励员工主动排查身边隐患,提升“发现辨识-报告处置”全流程能力。这一举措让企业安全管理从“单向指令”转向“双向互动”,引导员工从“被动应对风险”走向“主动管控安全”,让“人人讲安全、事事重安全、时时保安全”的理念深入人心。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362家企业单位建立内部隐患报告奖励机制,覆盖工贸、非煤矿山、危化、医药、交通运输、建设、电力等多个重点领域,累计报告隐患10651起,发放奖励资金超130.8万元。
以“硬核帮手”打造“智能精兵”
为提升应急指挥与救援的“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宜都市应急管理局配齐“硬核装备”、搭建“智慧平台”,打造应急处置的“智能精兵”。
在装备保障上,建立市级综合应急救援物资库与专业物资库,争取全省国债资金配备单兵通讯设备、370MHz无线通讯设备、北斗终端、卫星便携站、应急广播等应急指挥通讯装备;为乡镇(街道、管委会)配发5类40种477件涉及水域救援、森林防灭火、抗洪抢险、综合保障、地震和地质灾害等救援装备;在村级探索物资储备点,全市101个有林村均储备不低于4万元的救援装备,构建起“市—乡—村”三级应急装备保障网,实现了应急指挥空天地“一张网”。
在智慧赋能上,开发“智慧减灾小程序”,实时推送气象预警、反馈灾情动态,助力精准防灾;整合雪亮工程、城市内涝、山洪灾害、森林防火、智慧消防、秸秆禁烧、气象监测等近2万个前端感知系统,一体融入湖北应急指挥一张图,自然灾害综合预警,危化、矿山、工贸等监测预警系统,各领域同步实现线上巡查,有效推动预防措施关口前移和智能防控,逐步形成了上下贯通、一体应对、平台互通、信息共享的应急管理协调联动机制。
下一步,宜都市应急管理局将继续对照人大评议意见,深化问题整改,整合政府、企业、社会多方资源,构建更系统、更协同的应急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应急响应效率与风险防控能力,为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筑牢安全防线。
(责编:向姝 李华 审核:党艳秋)

